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书中发表“猗卢之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府县佐贰官制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重要制度,不但关系到国家的政策指令如何落实到基层,也关系到正官与佐贰官之间的权力分配。百姓安否在府县,朝廷安否在府县,不但关系到地方社会治理,更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其府县设官分职也是本着这个目的。明清府县佐贰官制度的发展变化,涉及到正佐辅助监督制与正官负责制,关注这两个制度的区别,分析其优长缺陷,探讨两种制度能否完美结合,得出一些有益启示,既是创新所在,也是研究的主要目的。正佐辅助监督固然可以减少决策上的失误,但也会影响到行政效率;正官负责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却也会导致权力失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是明清统治者与思想家们所高度关注的,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不能够忽视的,也是本书稿特色和出版价值所在。
本书联系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将学界前辈的治学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力争从学术性和资料性两个方面,为读者开山铺路,起到学术指南的作用。此书对于青年读者了解秦汉史,进入秦汉史研究领域,有较为突出的参考价值。此次增订,主体部分原则上保留原状,主要在参考文献部分补充重要的著作及论文,以便读者索引之用。
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
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其他文明历经了怎样的曲折?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今日世界形成了哪些影响?东方文明以保守内敛著称,而西方文明却向外奔放,为何两者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神话时代到工业时代,从古希腊文明到中国传统,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赵林教授以宏观而长程的视角带领我们俯瞰世界历史的演进脉络,解析中西方文化形态和精神实质的更新迭代过程。神人同性的古希腊神话、注重道德教化的东方儒学、追求纯粹与救赎的基督教文化……赵教授从文明的起源故事中,为我们解读了人类开创文化、塑造历史的伟业。同时,他从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打开一个切口,热情洋溢地为我们呈现理解不同文明历史、重温我们文化根基的重要性。他认为,当我们从唯经济主义的躁动中开始意识到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开始
日本侵华战争使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沦陷区问题由此重要起来。早在1939年,就指出:“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本书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探究日本侵占南京时期的诸多罪行。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菊花台公园、日本纪元庆典、明孝陵祭典以及南京神社等课题,揭示了日本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本书还注意到日本侵华战争中“软暴力”的一面,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日本侵华史研究。
本书被誉为“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 原名《东汉前中国史纲》,是专门为高中生准备的一套高中历史教材。作者张荫麟是被梁启超、陈寅恪、钱锺书等人颇为欣赏的史学天才,但因作者英年早逝,这部书稿只写到东汉建立为止。这部未完之作,仍然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独特的史学观念被顾颉刚赞许为中国通史著作中的佼佼者。
近代以来,伴随殖民扩张,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等级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发优势”,西方列强的“文明”话语将社会的组织力置于视域的中心,从知识与意识形态层面加固其在实力与利益上获得的主导地位。在外力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夷/夏之别”话语渐趋衰落,许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抹去列强贴在中国身上的“半文明国家”标签,但其种种努力,往往又以承认列强带来的“文明等级论”为前提。“制宪/立宪”被广泛视为从“半文明国家”向“文明国家”迁跃的必经之途,“铸典”的首要目的,在于“宣化”。 本书以“文明”与“立宪”的“双重变奏”为主题,探究19-20世纪之交至“一战”前后,中国的历史行动者如何从以“文明等级论”为前提寻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过渡到反思“文明”之意涵,以更为多元与平等的文明
本书从思想史的母体历史学讲起,交代1970年代之前思想史的前身如欧美旧文化史、精神史、观念史的发展,并以思想史的姊妹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当作参照,勾勒思想史的边界与特色。此外,本书详细分析影响20世纪英语世界最剧的脉络主义思想史,详述此一学术见解的旨意、长处与短处,并讨论脉络主义之后思想史学界的反省与新尝试。最后,本书以中国思想史为关怀核心,提出跨境思想史与比较思想研究的必要性与陷阱。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 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本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西藏文献研究》由拉巴次仁,阿贵主编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大问题”,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压力下“被动”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
中西学术传统都很重视对于文献本身的研究,由此产生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书志学、典藏学等文献学相关学科,图书馆学、金石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也涉及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涵盖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和典藏学等学科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历来以整理图书为己任,尤重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为往圣继绝学,表现出强烈的延续文化学术的历史使命感。具体而言,校勘学揭示了古代书写与传播的方式与特点;目录学揭示了文献的历史状况、分类源流和学术思想轨迹;版本学揭示了文献的物质文化形态;典藏学揭示了文献聚散传承的轨迹及其社会文化因缘。它们都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文献资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更为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巫者执掌交通鬼神,其本身虽不具超乎自然的力量,但古人相信巫者可藉鬼神之力以成诸事。古代巫者的主要活动,可分爲交通鬼神、医疗巫术、救灾巫术、生产巫术、求子生育、建筑巫术、丧葬巫术、祝诅放蛊、神明裁判等九项。本书选取笔者近年来发表的若干篇文章,以甲骨文、铜器铭文、盟书材料、简牍材料、帛书材料等古文字材料爲第一手研究资料,辅以考古遗物与其他传统文献典籍,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各种出土文献资料所见与早期中国巫术相关的内容,进而考察其特征。各章中亦附若干图表,以备参考。本书选取笔者近年来发表的若干篇文章,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各种出土文献资料所见与早期中国巫术相关的内容,进而考察其特征。文献征引丰富,理论运用新颖,可作为一部视角独特的早期中国巫术文化
《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和《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均为高一涵的主要著作。在《御史》一书中,作者分述御史制度和给事中制度在历史沿革上的大概,在此基础上对监察权提出了一点建议。作者认为,中国的御史制度有其特殊之处——在行使弹劾权外还想有监督行政、考察官吏、检查会计和注销案卷等种种特权。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御史制度是其他国家未有的特殊制度,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与上书同样,《内阁》一书也是从历史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只是选取的角度各有不同。“没有内阁名号的时代反而有事实上的内阁,有了内阁名号的时代反而只有名义上的内阁”——作者围绕中国内阁制度的这样一种特色,对该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本书为广东社会科学丛书之一,收录《广东社会科学》杂志自1985年到2020年创刊35周年期间刊登的二十二篇历史学相关论文,包括《“南通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戊戌维新时期湖南新旧冲突探析》等。作者汇聚李侃、章开沅、叶显恩、邱捷、蔡鸿生、周振鹤、陈旭麓、茅海建等国内知名的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专家,研究范畴既包括区域经济史等,也包括对相关概念与研究思路的厘清、归纳和总结,展现近30年来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