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内容简介 共济会于1717年在伦敦成立,是一种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学徒制组织。事实证明,共济会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在2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共济会的影响变得无处不在。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共济会成为新生美国的信条。共济会网络维系着大英帝国。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这一组织成为了威权主义的工具,后来又成为了革命阴谋的掩护。摩门教会和西西里黑手党都起源于共济会。然而,共济会的影响力同样令人敬畏。在天主教会看来,共济会一直是一个魔鬼崇拜者的巢穴。对于希特勒、墨索里尼来说,这些组织传播了和平主义和犹太人的影响,因此不得不被摧毁。共济会把温斯顿·丘吉尔和沃尔特·迪斯尼联系在了一起;沃尔夫冈·把莫扎特和沙奎尔·奥尼尔联系在了一起;把本杰明·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山海相依的国家,中华民族在数千年衍进中从未远离大海,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明,这些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文明成果,在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探索中华民族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梳理海洋文明发展脉络,实现征服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梦想,是历代人民的不懈追求。本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探寻和挖掘与海洋文明相关的一切讯息,选择了“舟船的诞生与发展”“海战兵器的产生与发展”“《山海经》与海洋文明”“瓷器·酒·茶与海上丝绸之路”等二十个有重要影响而又鲜为人知的海洋事件,以“论”的方法,阐发海洋文明理论,还原历史发展过程,展示海洋文明独特价值,这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沈松侨先生的论文集,共9篇。这些文章品质精良、研究扎实,综合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观点与成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整体来看,本书各篇在史料的搜集、考据和利用上颇显功力,用新材料讲新故事。如《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一篇,以1936年出版的《中国的一日》为材料基础,考察近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社会认同;或如《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利用档案、时人调查、近代报章等多样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统计数据支持。另外,作者对中西史学理论掌握熟练、运用灵活,使其所论问题不局限于近代中国,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
历史学家王笛经受了中国和西方两种学术体系的训练,因此他回望中国近代史以及看待世界历和人类史时,带有一种比较的、深邃的眼光,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阅读广博,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到文学,这使得他的行文丰富而又好看。这本书,体现出了他对新文化史、微观史从接触到深入研究直到创作的过程,传达出他的民众史观。他介绍和评述了海登·怀特、罗伯特·达恩顿、费正清、卡洛·金斯堡、史景迁、林·亨特、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罗威廉等西方著名学者的思想和代表性著作。英雄史观和民众史观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怎样看待人类的文明史,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作者提供了自己新颖的、富有冲击力的、极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者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及其制作技艺的称名涵义、生产场地和工艺流程、产运销商品链与 外市场,分析玉扣纸核心产区的山乡自然条件、畲族与客家的族群关系、村落宗族与仪式联盟,以及近代玉扣纸业、现当代玉扣纸产业等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力图将玉扣纸生产及其传统制作技艺,置于山乡社会文化、 经济制度乃至 纸品市场中,重现玉扣纸本身及其产业、产乡自传统时期至当代的兴衰转型历程。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搜集、总结、整理了秦汉之前的药物学经验成果,规定了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和重要理论支柱,对现代的中医临床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为医学工作者案头推荐的工具书之一。此次笺释,以孙星衍辑本为母本,不仅对孙辑本的内容进行复校,并对《本草经》正文予以详注,以解决名物、词汇、医药诸多疑义。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一概念来自福柯。福柯对权力的了解很有创见,他不像过去的人只注意权力在大的、公开的场面的展示,同时也注意到权力在微小的、隐秘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作用。本书所收王汎森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心态方面的12篇专文和一篇附录,即旨在从这一概念出发,探讨和展示“政治”、“道德”、“权力”等各种力量,如何同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般,深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并发挥意想不到的影响。 本书的另一个主轴,是“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通过对各类文献或团体的考察,展示道德意识呈现的方式与转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百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 《水经注校证》是作者利用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研治体会,吸收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
本书跳脱西方研究的范式,根据中国历史自身脉络,以“经典诠释”的方法,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礼制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10世纪之前)皇帝制度与皇权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儒教的礼制对于施行皇帝制度国家的重要性,并对郊祀礼、丧服礼、“国家”制度、君臣关系、皇帝制度是否为专制,提供了新视野。
本书在刘统教授博士论文《唐代羁縻府州研究》的基础上,全新增补11篇有关中古史、历史地理、军事史的论文。羁縻州是唐代在边疆和边远地区为少数民族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机构。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羁縻州的存在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刘统教授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对唐代羁縻州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等进行论述,并考察其地理方位,对关内道、河北道、陇右道等一一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订。资料丰赡,考证翔实,逻辑严密,论证允当,是唐代历史和边疆地理、民族关系研究的推荐参考。全新增补的11篇论文,既有刘统教授对恩师王仲荦的怀念文章,回顾了他的步入史学研究的路径;也有刘统教授关于中古史、历史地理、军事史的思考与论述,体现了他在古代史和历史地理治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研究水平。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
本书大量运用商周时期考古墓葬材料,并结合相关传世文献,探讨商周时期丧葬礼俗问题,重点对商周时期饭含、用牲、棺饰和毁兵等丧葬礼俗进行复原,并考察其变化规律,丧葬活动是古代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族属之间的文化互动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文化特点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礼学新论”丛书之一,通过对饭含、用牲、棺饰、毁兵等商周丧葬礼俗的研究,探讨商周两期的礼俗变化。同时,本书追溯了商周丧葬文化礼俗的源头,分时期探讨其复杂的建构体系,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葬俗所表现出的差异。通过礼俗文化的普及现象来印证等级、数量上的突破,等等。本书通过考古出土文献及礼书等文献相互佐证,材料丰富、论证严谨,具有一定学术探讨价值。
本书是作者主要的清史研究成果结集。大体分为“满洲崛起”“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几个方面。既从大处入手梳理脉络,把握大势,亦能从细微处透视大问题,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中 “清初八旗制度” 一篇,利用满文档案和其他文献,对入关前满族的八旗制度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代表一代学人对清史的思考、总结和评述。
二十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学术新旧激荡,中国史家承继旧学,融汇新知,致力于新旧范式的接榫与转型;与此同时,沧桑变迁,国运起伏,史家的学术与夙命也随之颠簸跌宕。本书以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等著名史学家为典型个案,再现了他们在时世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生涯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既多方勾勒出中国百年史学的辉煌业绩与曲折走向,也真实还原了这些史学大家的命运遭际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在历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本书为虞云国教授对二十世纪近现代史学家与史学脉络的研究专书,收录的各篇论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数十年研究史学的心血之作。
本书将散见于各种传世文献中的散佚之礼作为考察对象,清人丁晏《佚礼扶微》广辑散佚之经、记以及佚文,为佚礼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资深入的视角。本书以清人丁晏《佚礼扶微》为主要线索,分析丁书辑佚成就及学术特点。在其基础上梳理各类传世文献,并结合相关出土文献,尽可能地对散佚之礼辨析源流、分疏体式,探求佚礼(记)等的内容、散佚之由。并分析了历代经学家关于佚礼的若干观点及争论等礼学思想史内容,可为当代礼学研究提供相关的文献学基础。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本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旨在用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性词汇解读历史转型中的疑问,推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 多的对话。作者融汇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思想,认为这两个学科彼此交流和互动,才能为对方提供重要的思考。历史学者深谙社会学学者所不知道的事情:如何思考社会生活的时间性;而社会学学者难以处理时间性,但他们的理论复杂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解说也可以为历史学者带来裨益。作者认为,只有把对历史性时间的成熟理解与广阔的理论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本书是值得所有实践派历史学家的关注和反思的著作,对于历史学和社会学以及其结合的历史社会学有颇多益处。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实践发展篇》,收录了后克莱因时代重要代表人物的18篇经典论文,这些作者包括W.R.比昂、罗杰·莫尼-克尔、汉娜·西格尔、贝蒂·约瑟夫、埃纳德·奥肖西内、里森伯格·马尔科姆、布伦曼·皮克和埃斯特·比克等人;以及主编伊丽莎白·博特·斯皮利厄斯为全书及各部分撰写的共5篇引言。本书所汇集的论文,向人们生动地呈现了:克莱因学派在梅兰妮·克莱因之后的技术新发现与新发展(尤其是比昂、约瑟夫等人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对成人以及儿童的临床分析实例,既体现了克莱因学派在临床工作上的连续性,也呈现了其中的变化(尤其在儿童分析方面,阐述了对婴儿和母亲的精神分析观察,以及儿童分析的技术发展);克莱因学派工作在其他领域的不同类型的应用,既有对其他领域的精神分析评论,也有同时受过其他学科训练的克莱因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22篇文章,反映了刘先生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全书分史学、经学与思想三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史学理论与经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结构中,对以经学与史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增补的《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一文,反映了作者关于中西文明之别的新思考。 全书融贯中西,宏观与微观结合,从深层次上认识中西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深具参考价值。
《警世通言》是“三言”的第二部,以描写婚姻爱情的话本小说为最多,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让人耳目一新。其中,尤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为大众所熟知。书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长期为人们所喜爱。本书国内藏本多非完本,此次整理,以目前存世最为完整且保存较好的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仓石文库藏兼善堂本为底本,异文部分则主要遵从文字更优的日本佐伯文库藏本,同时会校众本,以优选还原三言的本来面貌。
本书中包括了中高考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考点。用两条线索,从朝堂到江湖,又从民间到庙堂,以一个书生的“升级打怪”的科举、晋升道路,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方方面面,串联起了科举制度、官制、文人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高考语文常考热门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穿插一个个兼具考点和笑点的故事,读来不枯燥,能够使读者了解知识背后的因果关系,有判断,作对题。本书共分为四大章节,并将知识点汇集总结成知识导图,帮助需要学习的同学们更加便捷、快速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文中还根据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的考点频次,梳理了相关的文化常识,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多重要,一目了然。文笔幽默,生动有趣,有助于读者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量知识。
李济(1896—1979),湖北钟祥人。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中国.位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29岁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同执教鞭。.位独立主持现代考古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组织和支持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山东城子崖发掘,及其出土物的搬迁、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这些工作使传说中的殷商成为信史。1948年赴台,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十七年,两度代理“中研院”院长。培育张光直、许倬云等重要学人弟子。本书是这位“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的.翔实传记,翔实完整地钩沉了传主的生平与治学。广泛采撷大量.手资料,进行多年实地走访踏查,采访口述,悉心捕捉.新出版、发表的多方记录,彼此引证生发。以多人故事写一人传记,也是以一人平生讲百态人性,群像不乱,特写不孤,虽名为“修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