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线上,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更替和四个内部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更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书是系列出版物 新史学 第32辑,本辑重点论述 认知世界 ,本辑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 阶段性成果。在 专论 专栏,遴选论文11篇,重点研究了世界史研究比较前沿的学术问题,重点探讨古代、近代欧洲历史的一些具体问题,很多观点和选题是目前国内史学界涉足较少的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国内世界史研究;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专栏,遴选论文7篇,分别翻译了国外著名学者的主要史学论文以及国内学者对目前西方史学界主要理论的辨析,对促进我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有较大帮助; 光启评论 专栏,遴选2篇论文,评述了欧美国家的主要观点; 光启文献 栏目,遴选两篇世界史研究重要文献加以翻译和解读。本辑论文水平比较高,译著系国外较为前沿的学术问题,译者多系国内从事世界史方面的专家,有较高的学
过去的人觉得他们的过去哪里有趣,为什么有趣,他们注意的过去与呈现过去的方法为什么会变化? 本书将历史放入社会文化的框架之中,详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对过去的思考与表达,其中得见希罗多德宣扬人类功绩、修昔理德重视历史功用、李维作品充溢悲观主义、年鉴学派在意历史 心态 等等,诸多史家及著作亲切而可接近。 历史为种族、国家、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集体提供了效忠、自我认同与 记忆 的焦点,每一种历史都是它创作年代的病症诊断书。在此意义上,史学史正是欧洲思想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不可或缺的方式。
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
从已有的历史学著作来看, 大多数研究是以考据为核心的,即对某一 或地区、某一段时期、某个人、某个事件进行事无巨细的考证,以发现新的历史资料或证据。这种研究的确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所得出的结论未必能够扩展,即可能不具有一般性。贾雷德·戴蒙德和詹姆斯·A.罗宾逊主编的《历史的自然实验》是一部采用多个学科的历史案例阐述如何应用“自然实验”科学地研究历史的著作。但本书并非就方法而论方法,而是直接给出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历史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涵盖的主题多种多样,包括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该书的7章内容都是研究成果的生动的描述性概括, 详细、 全面、 深入和技术性的内容都已发表在重要的 刊物上。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搜集、总结、整理了秦汉之前的药物学经验成果,规定了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和重要理论支柱,对现代的中医临床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为医学工作者案头推荐的工具书之一。此次笺释,以孙星衍辑本为母本,不仅对孙辑本的内容进行复校,并对《本草经》正文予以详注,以解决名物、词汇、医药诸多疑义。
《春秋公羊解诂》系汉代经学大师何休对于《春秋公羊传》一书的专门研究作品,是汉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作。该书共内容主要是解释和阐发《春秋公羊传》的经传大义,为后来人把握《春秋》一书的隐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该书旧本题十二卷,此次郜积意先生在通校唐石经本、余仁仲本、注疏本的基础上,参考释文、阮刻校勘记等厘定为十一卷,并对经传文字加以考校,全书施加全式标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春秋公羊解诂》方便易得的现代整理本。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 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 多学人分享了兼具 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 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 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光绪通商综核表》清末钱学嘉(钱恂)辑,十六卷,清光緒二十年上海醉六堂刻本。此书是钱氏早年著作,是在杨楷所撰通商十二表的基础上,考证删订而成,约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旨在讲求时务,收录光绪元年至十三年中外通商资料。是书包括表十四,分别为:《洋关税钞岁人表》、《各关税钞分列表》、《带征洋药厘金表》、《内地半税细数表》、《进出货价赢绌表》、《各国往来货价表》、《进口货价类列表》、《出口货价类列表》、《各国运销茶数表》、《俄国运茶另数表》、《各口运销洋药表》、《进口杂货衰旺表》、《出口杂货衰旺表》并附《中西纪年周始表》。每表前有一篇叙论。这些表中多光绪元年迄十三年中外通商资料, 史料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清朝中外通商方面也 具有价值。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时期,细致考察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本书也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斯宾格勒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
本书是德国史权威杰弗·埃雷从个人治学经验出发,对四十年来西方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回顾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二战后西方史学界经历了由社会史到文化史的巨大转变,但所谓“新文化史”却专注于文本分析和理论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各种现实问题,难以帮助人们克服差异、真正展开交流与对话,所以,有必要对社会史研究加以重新检讨,发掘其之于当下社会变革的应用价值。为此,本书将史学研究置于西方历次政治危机的语境之中,通过考察现实政治与历史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当代西方史学的认知谱系和发展方向。相较于“语言文化转向”和“文化转向”影响下的诸多流行理论,这一探讨在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造像、仪式与地方集体记忆:大足南山摩崖造像艺术研究》由周洁著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项社会组织管理形式。该制度起源于明末女真的氏族组织,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成八旗(即后来的八旗满洲),承担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随着后金(清)势力扩大,到皇太极时期,增设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对应着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和汉军旗人,三种旗人在清代构成了旗人社会。本书是关于清代汉军旗人的研究。清代汉军旗人既不是满洲旗人,也不是汉人和包衣汉人,而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群体。汉军旗人与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关系密切,在民族融合趋势下,三者的相同点增多,在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国家认同渐趋增强。
本书以战国秦代地方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近半个世纪来公布的简牍、陶文、青铜器铭文等地下出土文献为主要史料,结合古代传世文献,以“二重证据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注重古文字的辨析与考释,探讨出土文献所见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乡里组织结构,乡里职官、行政,乡民义务,社会秩序,乡里生活形态等问题,尝试勾勒国家和民众多重视野下,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不同面貌,反映由战国到秦代、由分封制向郡县制演进背景下地方社会的变迁。本书利用出土文献资料,考察战国秦代地方组织的渊源和性质,地方吏员的职能,以及地方社会的秩序与乡俗,以期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与变化有更多的认识。
《西方史学史研究》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稿为第2辑。“西方史学史”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发明”和独特的研究领域,在当今 化趋势和反 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这个学科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西方史学史研究》即是为这一学科精心打造的一个平台,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强调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第2辑的主题为“知识史与历史认知”,重点对知识史进行了专刊介绍,提供了国外对这一领域的 进展。本辑主要设置了专论、“知识转向”、彼得?伯克与知识史、专题论文、书评、札记、前沿动态等栏目,收录文章二十余篇。
本书以中、日、俄、美等要相关史料, 研究和揭示南京“荣”1644细菌部队的建立, 本部结构, 在华中上海、杭州、苏州、南昌、武汉等地的十余个支部, 以及从1938-1945年的各种细菌战活动。这是一支罪恶仅次于731部队的恶魔部队。价值和意义: (1) 对731部队以外侵华日军各大细菌部队罪恶历史给予揭露, 对侵华日军在中国南方和中国其他地区实施细菌战的罪行给予全面揭露。(2) 以严谨的科研成果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罪行, 鞭挞历史邪恶, 维护世界和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关研究多限于古代史和近代史领域,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学界开始呼吁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本书作者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本书主题即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中国史研究,这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界探索的一个路径,但目前仍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理论反思、社会史视角、个案研究、资料建设、田野考察,每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书中既有理论方法之深入思考,又有田野考察等具体实践,从整体上推进将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引入中国当代史研究,在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书堪称作者《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姊妹篇,正因走向了田野与社会,才有了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这一议题。
《新史学》第34辑,重点话题是 过去的未来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 阶段性成果。在 专论 专栏,遴选论文15篇,重点研究了世界史研究领域比较前沿的学术问题,集中探讨了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近现代欧美历史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古希腊铸币与城邦共同体、中世纪法兰西的国家与民族、略论都铎王朝末期英国军人的著述活动、全球史视域下的1892年汉堡霍乱及其影响、烟草禁植与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治理研究。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精选论文7篇,首篇《 过去的未来 :(古代)史学中的时间与目的论》,论述了本辑的核心观点;《反事实历史: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欧美国家史学界 反事实历史 的历史。
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因两座大型墓地--塞伊玛墓地及图尔宾诺墓地的发掘而得名,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该遗存因发达的金属铸造工艺及辨识度极高的金属兵器、工具闻名,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但是,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遗址的性质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对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墓地综合性研究。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墓地是研究塞伊玛-图尔宾诺问题的基础。塞伊玛墓地、图尔宾诺墓地、罗斯托夫卡墓地、列什诺耶墓地及萨特加XVI墓地是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最重要的五座墓地,除列什诺耶墓地资料较为简略外,其余四座墓地的发掘报告(或整理报告)皆已出版。此外,近些年来发掘的乌斯季-维特鲁加墓地、索普卡-2/4V墓地及峡坦亚湖-2遗址,都是塞伊玛-图尔宾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