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非常看点1看少见的个性皇帝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漢代遣册集中、有序地記録了豐富多樣的名物,是生者對逝者地下生活的細緻安排,不少可與墓葬隨葬品對應,並且這些隨葬品大多數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實用物,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研究漢代日常生活史的絶佳材料。《漢代遣冊衣食住行類名物集釋與疏證》選取漢代遣册記録的衣食住行類名物進行分類整理,匯集學界已有成果,形成集釋文本,再廣泛收集實物、圖像、文獻等資料加以疏證。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很好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阎崇年集》是清史大家阎崇年先生,将50年研究、创作成果首次结集,亲自批阅增删,集学术、通俗著作17部、24卷,另加附集1卷,合为18部、25卷,800余万字,2000余张图片,主要涉及清史、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领域。 学术部分9部、12卷,包括《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4卷)《燕步集》《燕史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清代大事编年》《讲谈录》。其中《清史论集》《讲谈录》为阎崇年首版的*作品。 通俗部分8部、12卷,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2卷)《康熙大帝》《大故宫》(3卷)《清朝皇帝列传》(2卷)《袁崇焕传》《古都北京》《中国都市生活史》。 附集《合掌录》,为阎崇年与星云大师的对话录,谈禅、讲史、养生、修心、悟性。 分册简介 1.《努尔哈赤传》是国内外*部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
本书是一本描述古老中国社会风貌的画集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本书的插图包括中国的长城、运河、圆明园、景山、午门、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辫子 托马斯 阿罗姆的画作气派恢宏,总体格调类似一幅幅巨大的舞台布景,无论山水还是建筑,氛围都似人间仙境。他对光影的强调,更加深了画面的剧场效果。这些画作的钢板雕刻由不同的雕工完成,工艺精湛,堪称完美无缺。此书出版发行后,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插图本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据传,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丰富知识,大部分是从这部书的文字和图画中获得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靠前5卷的中译本,论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对思想的发展,“”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审慎的探访;对以后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作了重点论述;对国民党在台湾地区的统治作了分析,同时对整个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问题等也分别予以研究和考察。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的中国现代史专家,代表了西方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观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本书对女劳模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梳理,重温中国工人运动的百年历程;总结分析女劳模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巾帼之志、发扬巾帼风采,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本书肯定了女劳模的历史作用,展望中国工会女劳模的未来工作,对于更好地发挥女劳模的示范带头作用,鼓舞一代代新时代女劳模和妇女劳动者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接续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 读史大工程 ,作者熊逸用 串讲 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是一本用“行万里路”萃取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指南。作者王慧莲,访古圈人称“访古女神莲莲”,历时二十余年实地访问了上万处古迹,并从到访的四千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精选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相信能馈赠读者“读万卷书”般的助力与收获。书中不仅收录了上千年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石刻,更有上百万年的古遗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明晰翔实地跃然于你我眼前。这是一份理想的访古清单,能带您开启纵览万年史迹的心灵奇旅。
本书共研究了130个宦官家族,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主要涉及了宦官家族渊源、家族世系、家族人物、仕宦经历、主要事迹等内容,以反映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此外,还研究了唐代宦官家族的特点、宦官婚姻与家庭结构、宦官籍贯分布与出身来源、宦官与勋散爵制度、宦官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观念、宦官阶层的经济地位、宦官阶层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六个主要观点:第一,宦官家族的普遍化。第二,宦官家族的合法化。第三,唐代宦官建立家族是为了延续已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继承已获得经济地位。第四,唐代宦官家族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第五,唐代宦官已经完全官僚化。第六,唐代宦官专权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宦官家族尤其是上层家族长期延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唐代宦官家族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著作,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空
本书以商周族群迁徙与早期地名、国族名变迁为研究主题,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尝试确立探索商周时期族群迁徙的研究路径,即利用典籍与出土文献中直接和间接的叙事性文字、隐性的地名线索、带有传说性质的族群谱系和人物遗迹、考古学文化遗存及出土信息明确的族氏铭文材料进行综合研究。第二部分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首先考察早期地名的文例背景、构词形态与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早期地名的来源与转化以及人名、国族名和地名(都邑名)的关系问题,继而对同地异名、异地同名等特殊地名现象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第三部分围绕国族移徙与地名变迁的关系,对商周“地随族迁”现象加以分类考察,由此揭示上古秦汉之际地名空间流动的若干变化。终章基于“地名组群”重叠现象及古史传说等若干要素,选取豫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