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历史学也是*自2007年以来实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试点学科。因此,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史籍的能力,缕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特点、重点和关键点,倡导创新性学习,是21世纪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育的目标。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编写的《历史学基础课系列教材配套用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编写的目的是配合本科教学教材《中国古代史》(上、下),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启发性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有以下几个特点:,章节安排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写的本科生基础课程教材《中国古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脉络,尽量与*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作出完善的准备,从而使历史的熔炉不断升温的时期。研讨历史的人们既喜爱观看那令人仰止的丰碑,领会那动荡沸腾所带来的美妙,又对较为舒缓的历史演进产生兴趣。《夏商西周社会史》的内容没有涉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丰碑,也不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东征西战; 汉儒文臣耶律楚材,出仕蒙古,尊孔重儒; 乱世枭雄陈友谅,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凄凉作家关汉卿,关注民生,再现世间百态; 细数三国罗贯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戴旭讲甲午战争:从晚清解体透视历代王朝的政治败因》为作者的历史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旨在从晚清解体透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败因,呼吁克服甲午病,实现中国梦。作者认为中国有着传统的文化继承,有着近代一系列政治试验的心得,也学习过世界上主要大国的政治经验,以历史的眼光眺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清初驱逐沙俄侵略军战争中,以满族为主体的东北八旗作为清军主力在反击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644年八旗军队主力连同百万满族群众,从龙入关,东北地区陷入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被动局面,致使沙俄侵略者趁机侵入黑龙江流域,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中论述甚祥,我们以此为据并通过大量史实,有力驳斥了以往学术界流行的清朝初年,封禁东北说试问清政府面临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怎么可能做出封东北的决策,倘若清政府实行封禁东北的话,又怎能取得驱逐沙俄侵略军的伟大胜利。 本书在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二十年出版的新史吸收西方民族学研究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对清代东北封禁,新满洲的构成,反击沙俄的主力军东北满族区域文化,学校与科举,萨满与索罗杆等课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阐释和史实描述。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的转型是从张元济、蔡元培、张謇、汪康年等人开始的,这一代读书人都是自科举之路走上来的,他们是进士、翰林甚至状元及弟,但他们在20世纪前夜告别朝廷,转向社会,成为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报人,这是一个全新的变化。在他们之后,随着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派留学,一个新型的知识阶层在中国破土而出,他们各走各的道路,拓展出了新的社会自主空间,建立起新的尺度。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前后相继,生动而又扎实可信地讲述从秦亡到汉兴的历史,既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更是新颖脱俗的历史著作。这两部书,也是作者向
《明朝那些事儿》 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一生建立及统治明朝七十年间的历史。 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之中,父母死于饥荒,他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终于建立起朱姓江山,从一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同时,在朱元璋的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几乎是赤手空拳,单 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以无穷的精力为明朝设计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规范。
本书系 教育中国与知识空间 丛书之一。同文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展开自强运动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官为宗旨,包含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与广东同文馆等三馆。本书以这三馆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三馆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经过与演变、馆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课程、教习与学生、三馆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它们在外交、教育与西学等方面的成效;下编则以三馆的中外教习、学生中曾任驻外使节及洋务专家者为对象,分别探讨他们的生平志业与成就。
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主干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的艰辛历程。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好课程内容,我们根据*新全国统编教材,结合教学要求,编写了这本学习与辅导用书。各章分为 学习提示 试题训练 参考答案 和 延伸阅读 四个板块,希望学生可以全面准确地学习重点,并能拓展学习视野、提高思辨
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如项羽奇袭彭城的路线,刘邦离间楚国的真相,垓下之战前的“陈下之战”等。书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富了那段历史,使楚汉相争这出大戏
本教材突出上述特色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知识介绍。我们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实用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摘编为短文,置于每册书之首,并精选历代名家关于小学的论述若干篇,附于短文之后。讲课时,将上述内容适当穿插于各篇课文之间进行讲解(其中易懂者则作为练习让学生翻译)。这样安排,首先是将“小学”知识摆在课本突出的位置,以引起学生充分重视。而更为重要的是切实以这些知识贯穿全部教学始终,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从而终达到能独立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阅读中难题的目的。 第二,选篇。我们所选名篇,多为先秦、两汉之作,如前四史、子书和大部分经书等,这些名篇恰为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学者注释多的篇章。如《周易》一书,几千年来对其诠释、研究之书竟达三千余种,在这方面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
本书系《中国企业家》杂志“民国遗脉”系列报道之选集,遴选十多位在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杨度、段祺瑞、徐树铮、黄兴、宋教仁、蔡锷、李烈钧等,讲述他们在民国历史上的史事功过及对后代家族命运的深刻影响。
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的*不同点,即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又称“小学”)内容统领全书。此外,它在选篇方面亦独具特色。兹分述如下。一、突出“小学”特色:要掌握汉字字词,不外乎形、音、义三个方面。众所周知,古人对此已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集中反映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这“三学”“历史文选”课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大量讲解,然而适当引入“小学”的实用部分却完全必要。“小学”的研究成果,为驾驭古汉语字词提供了*途径。学生掌握了这三学的实用部分,就可对每个汉字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从而不但可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各种含义,而且还可举一反三,即在离开教师之后仍能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古汉语水平。二、选篇特色:1.首次选入“小学”篇章。2.首次遍选四书五经。以往的20多种教材,无一例外都选了经书,但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