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史实之外,更有 人性 与 趣味 的中国通史。通过对于 人性 的理解,填补史书记载的缝隙,让人物变得鲜活而自然,让 不可理喻 的史事变得可以理解,让读史变得快乐。作者以两百个篇章,细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文化与思想,不止步于历史事实的浅显叙述,对于影响深远的制度等,也有生动而深入的介绍,有趣而不猎奇,努力以温情与敬意,呈现这一延绵五千年而从未断绝的伟大乐章。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 西 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上卷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关系(1500年以前),下卷则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 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陆海 丝绸之路 的*史文化意蕴。 本书打破了既往以*代王朝为主线的叙述框架,将中西关系置于世界*史的背景中,在每一阶段内,分别就海陆交通、对外关系、商贸互动、文化交流、异域*教等进行*时性考察;努力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史过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碰撞、理解与误读的文化意蕴与 规律 ,完整地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对话的*史轨迹和丰富面向。
故宫无与伦比的宫殿气象,历经600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600年的历史。本书共100讲,分六个章节,以时间为经线,以故宫为场景,将大故宫600年历史从头细细道来,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 原作销量40万册的珍藏版,本次调整为大开本全一册,进一步全面完善书中文字,保持经典版本、经典设计,精雕细琢,全新亮相!随书彩插《十二美人图》《朱瞻基行乐图》,附赠的明清皇帝档案,便于读者翻阅、携带。
本著作集为北京大学刘浦江教授有关辽金史的著作集合,均为学界认可的高品质学术著作。今为缅怀浦江先生逝世十周年,特编为著作集,重新排版,精审精校,隆重推出。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本书是刘浦江先生在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共收录十七篇文章。以契丹文字的研读、辽代墓志碑刻研究和人类学方法论的运用为基础,这些文章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极为扎实的考证功力,另一方面揭示出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 为深远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涵。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正统论”与“华夷观”这一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这一系列文章论证精审,眼光独到,展现出作者刘浦江先生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辽金史
钱穆是我国有名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国史大纲(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1)》代表了他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与其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发明。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至互动。
本书是一部汉朝历史普及读物,一共5册,分别为:1、亡秦灭楚,2、文景与汉武,3、昭宣中兴与王莽篡汉,4、东汉开国与光武中兴,5、东汉与蜀汉。严谨详细地记叙了从公元前256刘邦出生到公元234诸葛亮身死将近500年间的历史。
盛巽昌先生经多年研究,将*同志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评论,采撷、编制成本书,力图通过通俗易懂却又严谨的文字,让广大读者从一个侧面来深化认知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伟大的人民领袖。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当时正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按唐代政区来说,起初基本上实行的是州、县二级制。贞观年间分全国为10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本书是我国现存 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此书记载详尽有据,是研究唐代的历史地理 的重要文献。
本书共研究了130个宦官家族,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主要涉及了宦官家族渊源、家族世系、家族人物、仕宦经历、主要事迹等内容,以反映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此外,还研究了唐代宦官家族的特点、宦官婚姻与家庭结构、宦官籍贯分布与出身来源、宦官与勋散爵制度、宦官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观念、宦官阶层的经济地位、宦官阶层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六个主要观点:第一,宦官家族的普遍化。第二,宦官家族的合法化。第三,唐代宦官建立家族是为了延续已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继承已获得经济地位。第四,唐代宦官家族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第五,唐代宦官已经完全官僚化。第六,唐代宦官专权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宦官家族尤其是上层家族长期延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唐代宦官家族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著作,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空
......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项大工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秦纪三,以及汉纪一至汉纪六,以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领略秦亡汉兴的恢宏历史。 这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一段历史: 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胡亥、赵高、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韩信、萧何、张良…… 一桩桩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应接不暇: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鸿门宴、霸王别姬…… 一个个亟须追寻的历史真相等待你去探索:陈胜是怎么走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之一。本书由来自全球的很好学者撰写,论文几乎涵盖了该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对外关系、战争、农业、性别、艺术、哲学、物质文化、地方社会和音乐。这些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丰富。这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学被公认为独立学科、宗教因佛教的本土化和有组织道教的形成而发生转变的时代。古代中国后期历史的许多趋势都源于这个时代,比如中国南方的商业活力、历史和文学与古典研究的分离,以及女性在政治和宗教中越来越重要。
......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部《文明》会带你穿越到公元1000年~1029年的中国历史现场一年一年地跟在古人身后用“理解之同情”的视角用置身事内的姿态去体察他们的怕和爱他们的犹豫和纠结他们的挑战、难题和局限从而让你 深地理解人性,理解中国
故宫珍贵文物藏品数量大,品类丰富,堪称国内博物馆界之最。本书精选两岸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逾百件国之重宝,分为陶瓷、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模块,文物年代从古老的夏商周直至百年前的明清,横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程。对故宫的文物珍宝,六位国宝守护人维护与典守长达半个世纪,他们亲诉自己研究国宝的趣味心得,思考文物背后的奇人逸事,用生动的文物故事诠释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故宫是有生命的,文化是她活的生命。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 读史大工程 ,作者熊逸用 串讲 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观我生》以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来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 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每幅画,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 本书资料翔实、推论严谨,想象丰富、情感充沛,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在目前的中国历史读物中,本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颇具特点。《观无量》“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
《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 钱大昕年少时即专心读史,“偶有所得,写于别纸”,四十岁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岁有增益,卷帙滋多”,至五十五岁编定为一百卷。此后陆续修改并刊刻,至嘉庆二年(1797年)全书方告刻成,时年钱大昕已经七十岁。
王鸣盛取毛晋汲古阁所刻十七史校理一过,为其匡谬补阙,于其中典章制度舆地职官皆探赜索隐,有所发明,成《十七史商榷》一书,计《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以及论史家义例《缀言》二卷,共一百卷。 王鸣盛于四部皆有著作,而其治史宗趣,则在典章舆地,《商榷》中此类条目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