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很好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本书是一本描述古老中国社会风貌的画集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本书的插图包括中国的长城、运河、圆明园、景山、午门、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辫子 托马斯 阿罗姆的画作气派恢宏,总体格调类似一幅幅巨大的舞台布景,无论山水还是建筑,氛围都似人间仙境。他对光影的强调,更加深了画面的剧场效果。这些画作的钢板雕刻由不同的雕工完成,工艺精湛,堪称完美无缺。此书出版发行后,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插图本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据传,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丰富知识,大部分是从这部书的文字和图画中获得的。
本书对女劳模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梳理,重温中国工人运动的百年历程;总结分析女劳模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巾帼之志、发扬巾帼风采,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本书肯定了女劳模的历史作用,展望中国工会女劳模的未来工作,对于更好地发挥女劳模的示范带头作用,鼓舞一代代新时代女劳模和妇女劳动者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接续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 读史大工程 ,作者熊逸用 串讲 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是一本用“行万里路”萃取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指南。作者王慧莲,访古圈人称“访古女神莲莲”,历时二十余年实地访问了上万处古迹,并从到访的四千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精选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相信能馈赠读者“读万卷书”般的助力与收获。书中不仅收录了上千年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石刻,更有上百万年的古遗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明晰翔实地跃然于你我眼前。这是一份理想的访古清单,能带您开启纵览万年史迹的心灵奇旅。
本书共研究了130个宦官家族,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主要涉及了宦官家族渊源、家族世系、家族人物、仕宦经历、主要事迹等内容,以反映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此外,还研究了唐代宦官家族的特点、宦官婚姻与家庭结构、宦官籍贯分布与出身来源、宦官与勋散爵制度、宦官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观念、宦官阶层的经济地位、宦官阶层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六个主要观点:第一,宦官家族的普遍化。第二,宦官家族的合法化。第三,唐代宦官建立家族是为了延续已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继承已获得经济地位。第四,唐代宦官家族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第五,唐代宦官已经完全官僚化。第六,唐代宦官专权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宦官家族尤其是上层家族长期延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唐代宦官家族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著作,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空
本书以商周族群迁徙与早期地名、国族名变迁为研究主题,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尝试确立探索商周时期族群迁徙的研究路径,即利用典籍与出土文献中直接和间接的叙事性文字、隐性的地名线索、带有传说性质的族群谱系和人物遗迹、考古学文化遗存及出土信息明确的族氏铭文材料进行综合研究。第二部分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首先考察早期地名的文例背景、构词形态与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早期地名的来源与转化以及人名、国族名和地名(都邑名)的关系问题,继而对同地异名、异地同名等特殊地名现象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第三部分围绕国族移徙与地名变迁的关系,对商周“地随族迁”现象加以分类考察,由此揭示上古秦汉之际地名空间流动的若干变化。终章基于“地名组群”重叠现象及古史传说等若干要素,选取豫东北
一部阐述20世纪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的经典历史著作。 全书共为4卷,达百万余字。这部皇皇巨著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写起,历经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政治风波,及至2000年的中国。 此次增订版,作者对原书做了修订外,还收录了齐世荣、李文海、罗志田、王奇生、杨奎松、黄道炫、程中原、周溯源八位历史名家对此书的精彩评论,对广大读者充分理解此书的精髓起到引导作用。
一本实地考察、精准复原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典路线的历史纪行作品。 用重走求真,以行动求实,复旦教授带你走过这条人人知道但从未真正了解的亚欧古道。 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在对《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历史资料解读、研究的基础上,以历时10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经历,采集地理位置、路线轨迹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历史上多条丝绸之路路线,包括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高仙芝远征以及斯坦因等探险家的路线,准确定位了多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包括汉唐两座玉门关、唐代剑末谷、青山岭、公主堡以及玄奘曾经过的中亚“铁门”等,让读者通过精准的复原地图、知识性的文字、来自现场的照片,领略真正丝绸之路的魅力。
《北史》100卷,起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迄公元618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记述北朝魏、北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230余年的历史。其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用家传形式,按世系而不是时代先后编排史事。此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南监本、武英殿本进行通校,以北监本、汲古阁本参校,并查对了北图所藏宋本残卷,同时还参校了其他多种有关的史籍。
东洋文库藏《礼记正义》残卷,卷子装,首尾残缺,卷中有大量蛀洞,卷首被裁作圭首形,起《曲礼上》“二名不偏讳”疏“不言在者”,至《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疏“得仕新国者”,共十五纸四百七十五行,每行二十五至三十字。卷中文字多爲楷书,间有行书。该卷仅抄録孔疏,无经注,这也是南宋经注疏合刻之前《五经正义》的主要形式,即单疏本。从现存的南宋刻单疏本残帙及南宋绍熙三年(1192)两浙东路茶盐司刊八行本看,本卷所保存的正是《礼记正义》卷五的后半部分。该卷卷背抄日本僧人中算所撰的“贤圣略问答卷第一”,卷末有题记“宽弘五年(1008)四月二日于龙门南院书写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期之一。本书由来自全球的很好学者撰写,论文几乎涵盖了该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对外关系、战争、农业、性别、艺术、哲学、物质文化、地方社会和音乐。这些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和丰富。这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学被公认为独立学科、宗教因佛教的本土化和有组织道教的形成而发生转变的时代。古代中国后期历史的许多趋势都源于这个时代,比如中国南方的商业活力、历史和文学与古典研究的分离,以及女性在政治和宗教中越来越重要。
本书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入点,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从内廷到外朝,从中央到地方,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进而对“宦官政治”这一皇权政治的变态形式作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书中指出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大规模叛乱等特殊历史事件的冲击下,受损的皇权政治虽不至于 终覆灭,但也无法恢复元气,那么,在紧随其后的统治秩序重建过程中,皇权政治可能会以某种变态的形式继续发展。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进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 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史记》不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但却是的一部史书。《史记》的价值——正史鼻祖,史学之正宗;散文大宗,无韵之离骚;一家之言,诸子之风范;百王大法,经学之血统。这里所说的“百王大法”,不是指普通自然产生的鉴戒作用或批评意见;而是指司马迁在洞察古今二千年中人事的盛衰、存亡、成败、得失之后,秉持先秦学术的大传统,怀抱个人的深心宏识,在历史写作中有意无意地为现在以至未来的政治领导人(或有志于成为政治领导人者)提供一些优选的政治原理与准则(大经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