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本书实证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悠久文明,阐释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的总体特征,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解释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 《溯源中华文明》使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本书揭示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本书是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张经纬继《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后重磅新作。 全书分为十二章,延续了前作十二件文物讲历史的基本格局,其中既有博物馆里从来不缺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帛画、砖画等常见文物,也有香炉、铜镜、赏石、文玩等特色文物,甚至还包括皇家/私家园林、各地戏台/戏楼之类不可移动文物。 每章分为六节,第一节讲述与文物有关的故事;第二节完成对该文物的现象学描述;第三节进入历史空间,将物质文化与时代脉络融为一体;第四节从更高的维度尝试对该文物的结构性分析;第五节展开艺术品与艺术史的对话;最后一小节则揭示文物作为时代表征所象征的文化隐喻。 全书共收入200余张高清文物图片,几乎覆盖几乎青铜、陶瓷、书画、工艺,以及建筑等各个博物馆收藏门类。带读者跟着文物,重新走进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近期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
回望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能想起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彩色电视的普及,从股票的公开发行到劲歌金曲的火爆,从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十年之间,每个人仿佛都拧紧了自己身上的发条,充满活力。本书以年为单位,记述20世纪90年代的大事小情。作者张玮以客观而温暖的笔触将这些瞬间串联,让那十年的活力与朝气跃于纸面,让读者回想起如同初升旭日般闪耀的90年代。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 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 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 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 关系等方面,分析 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 未来的忧思与期盼。“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 人 的精神与困境的书。”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 同胞的“热忱之作”。\\\"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开国皇帝赵匡胤在 烛影斧声 中离奇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桩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谜案。本书围绕 烛影斧声 事件,将研究视野拉长,通过综合分析与考证,详细梳理了事件发生前后的大事小情,如讨灭南唐、西巡洛阳(包括祭祖)、征讨北汉、赵光义登基、灭北汉征幽州、金匮之盟、赵廷美之死、太宗立太子等,清晰呈现了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的真实关系,以还原宋初皇权交替的完整逻辑链。 本书作者认为,赵光义早有篡位之心,即位前,他处心积虑,积攒力量;即位之后的种种为政举措,都是在洗脱其 弑兄篡位 的嫌疑,为其皇位的正统性做注解。作者从微观入手,深挖史料,对诸多宋初疑案进行深入解读,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优选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本书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shouci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南京大屠杀》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全球视野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小书一册,尽显历史大脉络。为了今日,理解过去;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屠呦呦传》洋洋32万字,以大量的细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屠呦呦传奇而辉煌的科研历程和人生经历,歌颂了她胸怀祖国、情系苍生,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品格。从心无旁骛、默默无闻到成为蜚声世界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将毕生精力投身于青蒿素研究,为治疗疟疾提供了有效的药物,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传统中草药的神奇。本书对于读者了解屠呦呦、弘扬青蒿素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本书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主轴,重点突出,抓纲举目。从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考古探源和严谨论证,到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有关国家治理和反腐实践的现代启示,再到近代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来清朝统治的注定灭亡,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选择,终,回归到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帮助读者读懂、读通、读透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读者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理性而明智地认知过去、现在和未来,认清历史发展进程的大逻辑和大趋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本书,跟几位史学大家一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分两部分,分别考述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的起源问题,是作者在《姓氏起源新论》《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诸学术论文之基础上,系根据新出出土文献及发掘既有文史资料写成。所论 姓氏涵义 姓氏学家对姓与氏区别与界定 西周封建、册命同姓与赐姓命氏 周代礼制、礼俗所见同姓、异姓之等级与待遇 氏为远古所传,姓为西周所重 称谓的社会等级制 商周称谓之考察 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心理的演化 先秦礼书所载之讳礼 由避讳制溯论其原始禁忌形态 等问题,考证谨严,精见迭出,是迄今为止关于姓氏与避讳起源研究的集成之作,同时也是国人学习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知识的读之书。
17—18世纪,当“中国风”吹到欧洲,“中国”便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 孔子及儒家典被引入欧洲,孔子被称为“哲学家”,儒学被称为“哲学”。欧洲人这才发现,中国人除了有丝、瓷、茶,还有欧洲人所说的那种“哲学”。随着理性的上升,“哲学”的地位日益提高,以理性取代神性、取代宗教,而与神学平起平坐了。不仅如此,“哲学”还赋予国家绝对精神,使得国家观念成为绝对精神的集中反映。 作为国家主义的代表,孔子的历史地位与欧洲的国策密切相关。孔子不但在中国被尊为先师,还成了启蒙运动中欧洲君王的老师。可一旦历史的风向从君主转向民主,孔子就不再是欧洲君主们的选项。他们改以希腊为师,使国家在原来君主制的基础上,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进行改良。在这一转变中,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对孔子和《论语》等东方思想做出
高洪雷所著的这部《另一半中国史》是中国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台湾版和韩文版。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鲜卑、羯、氐、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越国、夜郎、南诏、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10年的历史,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给予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的时候了。而“”研究的现状同广大群众要求了解历史、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的迫切需要,确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我们这一代“”的亲历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鼓起勇气写出这本《“”简史》,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为一家之言贡献给读者。希望对“”史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同时,通过探讨和交流,也使我们自己对“”史的研究
《大宋病人》由韩福东著
《中国国家历史》项目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策划,拟从2013年开始,每年出版四辑,随着图书编写的不断成熟而逐步增加册次,并定期举行《中国国家历史》高端论坛。《中国国家历史》择取内容的原则:第一,紧扣人类发展脉搏,突显历史重大脉点;第二,剖析历史深刻渊源,聚焦当代社会热点;第三,展现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刻画客观真实的历史细节;第四,尊重历史科学内涵,彰显历史多样形式。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件文物、一幅图画、一处遗迹、一首歌曲、一种文化现象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点展开,突出客观性、可读性、故事性、趣味性,强调独立的视角和思考,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 《中国国家历史(肆拾)》包括以下栏目:历史探索、史学叙事、史海拾贝、历史的核心与边缘。
妓女是宋代复杂社会关系的连接点之一,通过对其研究可阐释性别、家庭、国家、社会权力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妓女的身体传达出浓郁的伦理色彩,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及不同阶层的生活、精神状态,体现了人性之复杂、时代之风貌,甚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变迁。
本书从士大夫群体结党和交游活动入手,考察汉晋时期的政治史。汉晋士大夫通过结党和交游联合起来,与外戚、宦官和执政者合作或斗争。结党、交游是士大夫谋取利益和表达志尚的重要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本书试图在家族因素之外,探寻其他解读汉晋政治史的视角,希望能对学界研究汉晋历史有所帮助。
《中国国家历史》项目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策划,拟从2013年开始,每年出版四辑,随着图书编写的不断成熟而逐步增加册次,并定期举行《中国国家历史》高端论坛。《中国国家历史》择取内容的原则:第一,紧扣人类发展脉搏,突显历史重大脉点;第二,剖析历史深刻渊源,聚焦当代社会热点;第三,展现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刻画客观真实的历史细节;第四,尊重历史科学内涵,彰显历史多样形式。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件文物、一幅图画、一处遗迹、一首歌曲、一种文化现象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点展开,突出客观性、可读性、故事性、趣味性,强调独立的视角和思考,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 《中国国家历史(叁拾玖)》包括以下栏目:历史探索、史学叙事、史海拾贝、历史的核心与边缘。
《书话文脉》是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 力作,是一部以“书”为笔,勾勒“中国文脉”的文化地图。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灵动的笔触,带你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江山与江湖》的壮阔画卷,到《诸子百家和 政治》的思想交锋;从《阮元与镇江人的书》中的人文雅集,到《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的墨香风流,书中既有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又有历史文物的岁月沧桑。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 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文脉”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重要代名词。翻开《书话文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文脉的大门,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