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材与青年 自修 读物。数十年里不断重印再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坛影响极大。《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作者博学多识,治史严谨,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全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在书中,作者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发人深思,是一部学习中国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妓女、“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
本书是中国著名生物艺术画家曾孝濂先生亲自撰写的目前专享自传。本书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各个历史阶段在科学画、博物画、邮票设计及彩墨生态绘画等领域的探索历程与人生感悟,展现了一位始终以画笔回应时代召唤的杰出科学艺术家勤奋卓绝、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书中收录了412幅精美画作及珍贵图片,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的科学艺术家传记。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新鲜的一手知识。 高清彩色图版、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历史学家王笛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挖掘来华西方人的记录,以宏大的视野兼及微观的故事展示了辛亥革命、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中国参加一战、新文化运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等重大事件,还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叙述了中国积极参与华盛顿会议、致力于完成巴黎和会未竟事业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寻求新知以探索国家的未来。燕京大学的创办则成为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奇迹,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五卅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中国逐渐传播,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些转折年代的大事件和个人故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
本书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J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本书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J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
本书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6年这十年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更是一段民族的命运史。书中展示一幅全景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读者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探寻那许许多多令人百思不解的答案。读这段历史,能清晰地了解1956—1966年曲折复杂的历史及其经验,弄懂十年动乱发生的历史理路。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 。 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 ,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 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 禁 了人祭 ,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
本书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发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两宋“繁华”的本质,重新打量宋朝的面子与里子,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本书作者搜集了30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量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本书试图采用 顺时而观 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 天下 天下秩序 国号 天下之号 中国 王朝 皇朝 边 边疆 等重要概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近代以来习惯于从 后见之明 的视角,基于西方历史和近现代概念来理解和叙述中国古代史,但由于两者无论是在历史进程,还是在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无法契合,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书最终认为,近代以来形成的对 中国历史 的叙述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下的 中国历史 ,未来应当以中国为本位,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 的叙述方式,这应当是当前时代中国和世界的需要。
本书融合通史、纪事本末等体例优点,吸收革命史、现代化等范式优点,以传统与现代、公心与私欲、平衡与失衡、理性与感性为抓手,以夹叙夹议的风格,梳理了从嘉庆帝亲政(1799)到清帝退位(1912)的中国历史进程。在全球视野中解读政治运行,在因果链条中分析历史事件,力求“通古今之变”。在微观细节中理解宏观冲突,在真实语境中推论微妙心理,力求以小见大、举重若轻。选配三百余张图片,帮助读者建立晚清具象认知。见人、见事、见世道,有理、有据、有感情,见兴、见衰、见人心,有古、有今、有未来。简明而不简单,丰富而不繁杂。
本书记述了许振超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桥吊司机成长为“人民工匠”的人生历程。50多年来,许振超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为座右铭,练成各种绝活,勇克技术难关,九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充满干劲和钻劲,不断创新创造,是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和崇高品格。
作者将观察视角锁定在9.6亿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的那片后来被称为『中国』的陆地上。相比于大家熟知的有文字记录以来的纷繁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这段遥远时空的史前中国史显得格外孤寂。然而,这段历史真的是简陋乏味的吗? 那是怎样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我们的祖先如何抵御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现代人脑容量相当的祖先们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纯粹的历史学无法探知的领域,作者运用多学科资料,试图解答『我们从哪里来』。
本书试图采用“顺时而观”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天下”“天下秩序”“国号”“天下之号”“中国”“王朝”“皇朝”“边”“边疆”等重要概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近代以来习惯于从“后见之明”的视角,基于西方历史和近现代概念来理解和叙述中国古代史,但由于两者无论是在历史进程,还是在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无法契合,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书最终认为,近代以来形成的对“中国历史”的叙述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历史”,未来应当以中国为本位,深入思考“中国历史”的叙述方式,这应当是当前时代中国和世界的需要。
内容提要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是李岚清同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作者以自己的所知、所为、所见为素材,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再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以故事叙事,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文献、档案、领导人手迹和照片,很多史料属首次披露。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作者都画龙点睛地加以评述,有的则用印章加以映衬,把历史还原得生动活泼。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不历史研究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很强的可读性。记住一则故事,一帧图片,一方印章,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书号:9787521762303 书名:宽容与执拗 迂夫司马光与北宋政治 定价:10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目前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元朝,这个统一了中国全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南北对峙与多政权并列割据局面的强大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余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书试图从财政经济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本书从成吉思汗西征的财政影响说起。成吉思汗采取了军事掠夺制、达鲁花赤制度、投下制度等种种措施,利用商业精神建立了更庞大的世界性政权,为古代中国历上重商的王朝——元朝打下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 到了忽烈时期,因其大肆征战,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财政隐患和制度弊端。而之后皇帝更是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为元朝的结局埋下伏笔。除了元朝统治者在蒙汉文化之间游移不定,造成了社会分裂外,还有一大问题,更是让元朝命悬一线:南北的财政和政治失衡。 在元朝,北方受盘剥过重,已无力提供更多的财富;而作为王朝大部分税收来源地的南方,却没有很好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