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材与青年 自修 读物。数十年里不断重印再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坛影响极大。《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作者博学多识,治史严谨,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全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在书中,作者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发人深思,是一部学习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本书实证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悠久文明,阐释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的总体特征,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解释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 《溯源中华文明》使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本书揭示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至高评价。即使在现当代,《通鉴》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对历史研究孜孜以求的毛泽东,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反复研究、批注、阅读达17遍之多。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多有不便,1983 1993年,柏杨倾注十年,将《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还从现代多元文化背
《走!一起去敦煌探窟》是一部360度全景沉浸式介绍敦煌洞窟的书籍,更是一座生动的 博物馆学校 。面对排排列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墙上令人着迷的壁画,孩子们常常感到既震撼又好奇。这些洞窟为什么会不一样,壁画中的人物是谁?动物为什么都长得那么奇怪?他们在讲述怎样的故事?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本书严选敦煌经典洞窟,以一个向导的角色,全方位展示高清敦煌壁画大图并放大局部细节,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趣味横生的故事,让这些古老的画面 活 起来,带领读者穿墙透壁进入洞窟,感知壁画和雕塑艺术之美,探索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之谜。 《走!去敦煌探窟》以 时间 为起点,带领读者了解敦煌极简史;以 空间 为切入点,精选莫高窟四大经典洞窟,以一位向导的角色,360度、全方位、沉浸式、近距离地展示和讲述敦煌文化与石窟艺术,带领读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妓女、“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
本书是中国著名生物艺术画家曾孝濂先生亲自撰写的目前专享自传。本书详实记述了作者在各个历史阶段在科学画、博物画、邮票设计及彩墨生态绘画等领域的探索历程与人生感悟,展现了一位始终以画笔回应时代召唤的杰出科学艺术家勤奋卓绝、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书中收录了412幅精美画作及珍贵图片,是一本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的科学艺术家传记。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 。 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 ,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 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 禁 了人祭 ,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近期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
历史学家王笛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挖掘来华西方人的记录,以宏大的视野兼及微观的故事展示了辛亥革命、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中国参加一战、新文化运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等重大事件,还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叙述了中国积极参与华盛顿会议、致力于完成巴黎和会未竟事业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寻求新知以探索国家的未来。燕京大学的创办则成为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奇迹,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五卅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中国逐渐传播,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些转折年代的大事件和个人故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新鲜的一手知识。 高清彩色图版、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本书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6年这十年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更是一段民族的命运史。书中展示一幅全景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读者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探寻那许许多多令人百思不解的答案。读这段历史,能清晰地了解1956—1966年曲折复杂的历史及其经验,弄懂十年动乱发生的历史理路。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开国皇帝赵匡胤在 烛影斧声 中离奇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桩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谜案。本书围绕 烛影斧声 事件,将研究视野拉长,通过综合分析与考证,详细梳理了事件发生前后的大事小情,如讨灭南唐、西巡洛阳(包括祭祖)、征讨北汉、赵光义登基、灭北汉征幽州、金匮之盟、赵廷美之死、太宗立太子等,清晰呈现了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的真实关系,以还原宋初皇权交替的完整逻辑链。 本书作者认为,赵光义早有篡位之心,即位前,他处心积虑,积攒力量;即位之后的种种为政举措,都是在洗脱其 弑兄篡位 的嫌疑,为其皇位的正统性做注解。作者从微观入手,深挖史料,对诸多宋初疑案进行深入解读,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shouci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南京大屠杀》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
本书作者搜集了30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量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本书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发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两宋“繁华”的本质,重新打量宋朝的面子与里子,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三案始末》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历史记录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回望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能想起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彩色电视的普及,从股票的公开发行到劲歌金曲的火爆,从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十年之间,每个人仿佛都拧紧了自己身上的发条,充满活力。本书以年为单位,记述20世纪90年代的大事小情。作者张玮以客观而温暖的笔触将这些瞬间串联,让那十年的活力与朝气跃于纸面,让读者回想起如同初升旭日般闪耀的90年代。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十问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 1.先问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这套书的中文版是否做过一些内容调整,如删改、增添? 这套书中文版出版了其中的十卷,对于这十卷,中文版几乎未作删改、增添。合同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增删,一切增删均需原作者同意。原来的丛书还有一卷 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本书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主轴,重点突出,抓纲举目。从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考古探源和严谨论证,到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有关国家治理和反腐实践的现代启示,再到近代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来清朝统治的注定灭亡,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选择,终,回归到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帮助读者读懂、读通、读透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读者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理性而明智地认知过去、现在和未来,认清历史发展进程的大逻辑和大趋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本书,跟几位史学大家一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本书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很好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