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讲谈社学术文库 中国史系列的一种,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 大家小书 ,也是 深入浅出 式的经典。西嶋定生以其 东亚册封体制 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那么,这一制度面貌到底为何,存世文献中的“秦制”是否为真正的“秦制”?“秦制”由何而来?在商鞅变法至秦朝灭亡的150年间,“秦制”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基层政务运作相关的记录细节,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力役制度”“兵役制度”“军队编制”“爵位制度”“文书吏制”“郡县官制”“财政制度”“商业制度”和“基层管理”的分期变化均有触及,又各有侧重;细致地重构了《商君书》《史记》《汉书》等存世文献中构建的“秦制”体系,以期追溯“秦制”的由来、解析秦帝国的运行逻辑,并挖掘秦帝国的速亡原因。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大一统之中央集权式政府,并推行郡县制,是为政治制度目前一大典型。本书首先追溯郡县制度之渊源,再由秦汉地方的统治政策、行政区划,论及官吏之组织结构、考核监察、任迁途径、籍贯等诸多层面,述其沿革,评其得失。作者先以微观之考察,遍搜散见众书的驳杂史料,再以宏观之通识,将复杂的地方行政制度条理化,得出众多扎实而富有新意的结论。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以其系统、精深的研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开山力作,对学界影响深远。
秦汉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端,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本书依托史实,用生动的笔触勾勒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黄巾起义间的帝国兴衰史。皇权内外的斗争,诡计与谋略的博弈,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交织出曲折的历史轨迹和宏大的人文气象,各色人物命运穿插其间,描摹出一幅鲜活的秦汉历史全景图。
“周秦之变”是 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中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由此,“周秦之变”与两千年的帝制王朝建立了因果关系。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 体的图景, 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秦汉史》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四部断代史”之一。本书上承《先秦史》,下接《两晋南北朝史》,全书共二十章近70万字,上部分讲王朝兴衰,朝代 迭,下部分专门将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文化 等。作为大一统帝国的起源,秦汉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草创时期,吕先生以四史等正史为基本资料,通过对史料的缜密对比、解构、重整,建立新的秦汉史逻辑,并借抉发曾经遮蔽的史实,呈现前所未见的历史细节。本书1947年初版,畅销近百年,经历时间的考验,依然是当代全面了解秦汉历史的 书目,对当代读者学习秦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秦汉史》为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四部断代史”之一。本书上承《先秦史》,下接《两晋南北朝史》,全书共二十章近70万字,上部分讲王朝兴衰,朝代 迭,下部分专门将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文化 等。作为大一统帝国的起源,秦汉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草创时期,吕先生以四史等正史为基本资料,通过对史料的缜密对比、解构、重整,建立新的秦汉史逻辑,并借抉发曾经遮蔽的史实,呈现前所未见的历史细节。本书1947年初版,畅销近百年,经历时间的考验,依然是当代全面了解秦汉历史的 书目,对当代读者学习秦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均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