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读史,着力于发掘名画背后潜藏的历史信息,在赏析名画的同时分析当时创作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和人物故事;以史鉴画,在追溯本源、还原历史的同时解锁名画的幕后花絮。作者以还原现场的形式再现画作的创作背景,展开与创作有关的有趣故事,名画创作过程中的种种疑点也在历史的画卷中一一铺开。文笔秉承一贯的轻松幽默风格,趣味性强。
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时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 、气候等。 作者 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 、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
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在持续七十年的纷乱局势中,鲜卑拓跋氏脱颖而出,创立北魏王朝。作者由此入手,论述拓跋氏如何建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以作为统治基础。但北魏后期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分离,引发六镇之乱,东、西魏分立。在此背景下,作者进而探讨东、西势力对河东地区的争夺和当地大族的动向,以及西魏施行的府兵制度与其中央辐射设计之匠心。随后,作者将视线移至同一时期的南方,论述东晋南朝军权的转移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北齐覆亡后,核心区被“关中本位”取代,核心集团则衍生出“关陇集团”,成为隋唐统治阶层的主干。但随着府兵制度的废弛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中后期藩镇林立。本书选取其中对地缘政治影响巨大的藩镇魏博,讲述其二百年兴衰跌宕,阐论 重心的东移与职业军人的 地位,并由此出发,考察五代时期的政治生态
社会的发展演变,往往能够 朝代的 替,而有其独自的趋向与逻辑。本书参考西方社会学理论,在浩瀚的传世文献中搜整拾零,广采碑志材料,通过海量数据统计与个案比较,描绘了东汉至唐末的中国社会史,开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与量化研究方法。 作者将七百年中古史划分为二十七期,分段考察了士族、小姓、寒素政治地位的升降,揭示了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基础、社会成分,以及主要家族的盛衰和性质演变,并将社会阶层的基本单位由郡望细化至房支。 本书既着力解决中古社会史的架构性、原则性问题,又侧重个例分析及延伸讨论,透过士族变动的种种表象,诠释其由地方性而中央化、由社会性而政治性、由武而文的变化本质,在社会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极大突破。
本书把藩镇统治下的河朔作为中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区域,尝试以“社会流动”为线索,将传世文献与新刊碑志充分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可改变的关系、不固定的身份使得河朔藩镇的精英集团 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人才优势,并由此呈现了这一时期河朔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面貌及其变迁。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地方社会的深厚土壤,可以看到中古时期社会变化的 多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