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边缘和公认价值的负面上,如巫师、离经叛道者等边缘人,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 文化转向 所影响的产物。
本书是来新夏先生的个人传记,详细记述了来新夏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及渊厚的学术生涯。 同时,以来新夏先生为核心,通过记述与之学承及交游的众多文史名家,如陈垣、启功、范文澜、余嘉锡、张星烺、胡适、柴德赓、荣孟源、孙思白、李新、陈旭麓、刘泽华、顾廷龙、吴廷璆、巩绍英、汤纲、傅耕野、刘梦溪、张梦阳等等,展现近百年来中国学术及学人的总体风貌,反映近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及转型,可谓 一个来新夏,半部学术史 。 本书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来新夏先生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缩影。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来新夏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领略到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轨迹。
本书以从嘉道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都有深入的思考。本书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
本书考察了1862年至1937年日本对中国长江流域扩张的过程,讨论了其间日本在长江流域设立租界、从事军事侵略与经济扩张等问题,分析了日本势力在长江流域的变化及中国民众的反抗。
本书按时间顺序,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纲安排章节,与其他相关相比,增加了大量有关经济变迁、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既注意历史新知识的增补、传授,也注重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介绍,不仅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近现代史,更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近现代史。促使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激发其思考与研究兴趣。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检讨各具体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更高的学术基点上推进近代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拓展与创新,并借以表彰学界前辈张海鹏先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及学科体系建构的学术贡献,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 研讨会,于2018年5月5-6日在山东省曲阜市顺利召开。本书即为此次会议论文选集。
本书为赛柏蓝在医药营销领域的管理思想与营销方法的合集。全书针对医药企业和营销环境的现状,从营销策略的各方面入手,整合了行业内多年从事营销工作的多个作者的80多篇药企营销文章分门别类汇总而成。文章内容全面、理论扎实、方法实操,从营销局势、营销理论、营销战略、医药控销、新营销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对时下医药营销领域有非常深刻的解读,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是药企进行营销策划和实战指导的实用指南。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品质、靠前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