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在战场上,中国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衰落带来的劣势,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和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战果。清廷为什么会战败?谁是责任人?教训是什么?这些历史之问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本书以甲午战争的时间顺序为总脉络,援引大量原始档案,以及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详述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 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的平壤战役与黄海海战、在辽东半岛进行的鸭绿江江防之战与金旅之战、北洋舰队的最后一役威海卫之战,将其中涉及的清廷重要指挥将领、作战详情、清廷内部各派有关战略及战术的争论等关键问题清晰呈现。书中对诸多历史细节,尤其是海战全过程和前后方的指挥情况进行了深
经过三十多年 自强 求富 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 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 新政 ,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写作者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国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
本书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本书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该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入侵的不断深入,清廷迫于形势,被动反应,在穷途末路之下,学习西方,开展图新变革。爱新觉罗 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整个运动中,走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先锋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变局之下,洋务派为维护国家权益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自强抗争,以及为此饱受的苦痛与无奈。《晚清洋务运动始末》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晚清洋务派在寻求国家自强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艰难抗争,反思晚清洋务运动的成与败、得与失,解读洋务派的时代际遇,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借此深化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详案 是依托教 育 部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进行编撰。该编撰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全新视角的教案设计,力图实现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的目标。该编撰过程中突出三个方面的特色创新。一是突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该书的每一个专题突出政治性,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史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引,有机地融入专题教学内容,强化了 纲要 课的政治内涵。同时,每一个教学专题突出学理性,有机融入学术界最新学术成果,帮助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突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该书围绕二十大之后党的创新理论,将 五史 研究成果融入 纲要 专题教学,拓宽了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的时空视野,也增强了学习的获得感和生动性
本书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本书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
\\\\\\\\\\\\\\\"【内容简介】: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 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 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 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 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 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 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
本书将考察1911年*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香港历史,关注的重点放在*史大背景下香港与内地的多重联系和相互影响,对香港地方自身的历史发展研究从略。
本书系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 热带 陪审 化学 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华侨对于近代中国,尤其是对于*的国家构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册书将对民国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华侨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书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 政府的政策和制度 、 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 以及 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 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 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的历史。 徐中
......
《近代中国八十年》是陈旭麓教授主编的一部近代史读物。该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的历史。本书以清晰的论证和丰富的史实,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并突出了先进的中国人民为了挽救祖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近代中国激荡于从未有过的时代巨变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表现为频繁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着社会前进,这是主线。另外,还有学习外国,学习西方,表现为寻求新的科学知识,探索新的理论,变革社会等等。
本册书主要围绕1945年至1949年国共之间自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谈判,到国共展开内战,并对此,及其在此期间的重大事件进行更为客观理性的评价。
......
《五四后三十年(1920-1949)》是《近代中国八十年》的姊妹篇,该书以“五四”为发端,讲述了五四后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书中对中国的社会形态做了特别认真仔细的分析,该时期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夹缝中发展,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都处在严重的裂变和不断地就冲突中,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社会形态,也是 的。以此为研究对象,不受朝代的限制,也不因新旧民主的界限而分割,全面地、纵深地论述这个社会的新陈代谢关系。
本书作为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历史的视觉之书,结合中外史料,收集近千张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用视觉语言讲述北洋军阀从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段时期的各地军阀及其武装势力,向读者展示那一段充满了战乱的黑暗,但其中又孕育着冲破黑暗的光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