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云南省档案馆资料、台湾 国史馆 原始档案资料、民国时期报章等,结合中国与东南亚的各类记录,重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南侨机工 事件以及该群体参与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面。通过对南侨筹赈总会招募和遣送机工返国、国民政府对南侨机工的管理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南侨机工对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以及南洋华侨社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等问题。
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努力发掘众所周知的任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角,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海外儿女赤子情/纵横精华 第四辑》汇集了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通过其独特侧面来述说历史。
《微观记录:1840——1949》内容杂而不乱,系笔者多年读书所得。或出自当事人的回忆,或出自正史记载,或出自野史杂谈,皆言之有据,并无一丝杜撰。紧紧围绕近代中国展开,从微观视角对这一时期进行尝试性解读,力图将难以触摸的历史重新展现出来,以期引发我们的共同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历史。
十五岁的钟声与老爸行程万里,为抗日将士立碑三座。《带我走》即是以这次行走为主线,穿插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写老爸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昔日的侵华日军朝夕相处的故事。书中随处可见父子之间,有关历史,有
《暖雪落尽处,相会且无声》讲述了当岁月在险上層口,当沧桑在眼中掠过,当无奈在/山底涌口,我才知道我已长大。怎样的努力、怎样地绞尽脑汁也无法挽留时汽匆匆的腳步。在每天早上不经意翻开日历的一刹那,感慨如水般的光阴里流走了青春和容颜。这一年一年的,怎么和一天一天的一样口得如此快呢?难道时间真的长了腳吗?青春走后,到底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本书为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主编“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第二辑之一种。古汉语虚词“之”“者”和“而”的以往解释之所以存在很多争议,是因为过去常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研究汉语。本书研究着眼汉语事实,认为汉语研究应以零句为根本,以名词为中心。据此,本书认为“之”是一个“自指标记”,主谓结构加上“之”字起提高指别度的作用;“者”是“提顿复指词”,自指的“者”包含转指的“者”;“而”是一个“兼具强调和连接作用的复指代词”。通过对这三个虚词研究案例的梳理,证明古汉语虚词研究必须摆脱印欧语眼光,立足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总结汉语语法自身规律,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