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初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 军阀时期 了。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 民国通史计划 因此呈现 民国史军阀篇 。全书分为 袁后中国 、 段祺瑞政权 与 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 三部分,主要描绘
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晚年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内容简介 泽东是语言大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话,惊醒了党人,改写了历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挟雷带电兼风雨,充满豪情与霸气;“百花齐放”,“夹紧尾巴做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打老虎”,深入浅出,点石成金……在现当代中国,能够创造化用如此众多且影响广泛,持久的“魅力词语”的人,只能是*。本书作者从*在各个时期创造化用的词语中,精选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88个关键词,一一旁征博引,究其幽微,考察来龙去脉,评说前世今生,描画出一幅别开生面的*"语言地图",从而领略*以笔墨作刀枪,遣字成军,开天辟地,破旧立新的巨人风采。
本书是一本通俗生动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书中以故事为引,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传奇故事作为基本叙事线,生动再现一批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的真实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又以时间为线索,贯穿1911年至1949年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将对思想学说的分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书写现代中国的危局与变局,呈现思想流变的继承与革新。书中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现实关怀,对于我们冷静思考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别有助益。 本书讨论了晚清士人对世界形势的认知、从清末到民初各种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建设的设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学说,以及儒学与学术中国化的问题等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也与今年热播剧《觉醒年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是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江苏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整个清朝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却无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致使清朝 终走向穷途末路,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书以清朝 七个皇帝的教训为主轴,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探寻事件背后的必然逻辑,让真实的细节再现历史的变迁,从而为认识清朝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江西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盘踞在江西的日军大肆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江西实行飞机轰炸、奸淫妇女、残害劳工、施毒散疫、掠夺财富、毁灭文明并实施罪恶统治,在江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日军侵犯江西的罪证。
李金明、魏鹿兮编*的《反攻(1945年中国抗日 战场纪实)》是部队中青年两代军旅作家,以全新的 视角描述抗日战争*后一年,中国军队和日军浴血奋 战的纪实文学作品。 1945年是抗战的*后一年,也是中华民族从屈辱 中奋起的转折之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以惨败、惊恐 的情绪进入了这一年。美国政府从调解国共矛盾到支 持蒋介石的一边倒,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苏、美、英等国需要中国坚持抗战,以确保整个 反法西斯战争的*后胜利;中国也需要苏、美、英等 同盟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配合和支援,以彻底 打败日本侵略者。蒋介石尽失民心,为日后国民党政 权在中国大陆的垮台铺就了必然之路。 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展开广泛的人民 战争,积*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 削弱敌寇、发展我 军、缩小沦陷区、扩大解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是一项学术性的工作。开展这项课题调研,是为了更加准确和详尽地记录这场战争和灾难的历史,更加充分和有力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行,更加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毋忘国耻、振兴中华,更加积极地促进两岸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同时,也是为了给全世界所有关注当年这场战争和灾难的国家、政府和人们一个更加负责任的交代,为子孙后代继续研究当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留下一笔丰富翔实的历史遗产。
本书通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真实在还原了西安事变的真相。比如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晚年口述发动西安事迹的心路历程;原东北军、西北军有关人员吕正操、万毅、孙铭九、赵寿山、高崇民等回忆亲历过的西安事变这段历史;还有其他如徐彬如、原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杨虎城卫士、学生、记者等的亲身经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档案逐步开放,本书还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知宋子文的日记,部分揭秘了西安事变的内幕。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影响颇为深远的举措。国民政府迁移,不仅是名义上“首都”的迁移,更直接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全面转移,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不利状况下,这种迁移客观上对保存实力,实现持久抵抗争取到了修复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人力物力的全面转移,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阐释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背景、决策的经过及迁都重庆及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全过程,揭示了国民政府这一迁移举措对抗日战争走向的影响。全书史料翔实,评价比较客观中立,既肯定这一迁移的积极意义,也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数据,揭示出“迁都”及“还都”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对战后经济文化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