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 五四 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 五四 历史图景。
本书追溯、比较中西方政治哲学中的 儿童 意象,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儿童革命形象从20世纪初期形成,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苏区儿童运动、抗日根据地儿童运动、解放区儿童运动几个不同阶段中的发展、特点,回顾并反思了儿童革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历史中的地位,儿童与儿童运动的相互关系。本书视角新颖独到,以儿童革命形象为线索,展现了中国近现代时期社会环境与思想的重大变革,以及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 恶土 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举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 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
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 ,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长程革命”,考察“五四”的剧本和“五四”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五四”。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
本书运用大量的手的史料,从军事史的角度,将制度演变与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对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将领做了相对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内容重点从军队的任官与军衔、军官的教育与培养、战区的划分与高级将领的任免、将领的地域与派系、高级将领与抗战军事、将领的牺牲与抚恤、将领的投敌与惩处、高级将领的归属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体制,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与决心、战略与战术、决策与指挥,及其对抗战军事的影响。
全书分为四部分,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简明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奋斗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本书是一本记述“五四”后三十年中国现代历史的读物。记述内容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书是同志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最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国处于 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留下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作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种视角,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国处于 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及研究 (项目号:16KZD020)阶段性成果,阐释了中国知识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立足民族本位,勇于担当抗战救亡、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就如何消弭战争,维护和平乃至建立战后世界永久和平与繁荣,通过在报刊媒介撰文,其和平思想具有高度前瞻性和现代性的特质,是近代我国国际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神圣殿堂,也是官学所在,还是儒家文化的承载和象征。本书以天津文庙为个案,以历史视角研究民国文庙的变迁和孔子祭祀的定位。首先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天津文庙两次重修的始末,研究天津士绅在文庙重修过程中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建构、对社会文化资本的运用,以及由政体改变导致的文庙衰颓的应对情况。其次,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天津文庙祭祀孔子,探讨民国时期文庙的定位、祭孔仪式的价值,以及民国时期各阶段政府对文庙和祭孔符号的利用。*后,是通过对天津崇化学会的研究,说明在庙学制瓦解之后,民间是如何接续儒家的教育传统的,以及崇化学会回归文庙的意义和当地社会的影响。
丁贤勇编著的《祠堂学堂礼堂(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公共空间变迁)》收录了以浙江省为主及靠前其他地区的口述,共计40篇。其选择与叙述的主体都是随机的,或许这更能体现口述史的基本目的与作用。在编排中,根据内
本书辑录民国时期《甲寅》杂志中之往来书信。其编读往来书信认真讨论当时天下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所不涉;参与者既有普通知识分子,又有思想文化界名流,如蔡元培、吴稚晖、李大钊、梁漱溟等等,颇能反映20世纪早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风貌,于今日学术研究很有资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5117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先后=]=2014年9月1日、2015年8月24日发出通知,公布两批共180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国务院通知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屎护管理,做好抗战史料文物和英烈事迹的发掘整理、宣传陈展工作,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