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 五四 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 五四 历史图景。
这部非虚构纪实作品,以五部分、22章共60多万多字的篇幅,呈现了一群遭受日本细菌战侵害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两三代人、几十年里未曾疗愈的历史伤口。 在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偷偷在中国研发生化武器,运用细菌战攻击受害国家的老百姓,且中国成为唯一一个被大面积(除少数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外,大多数地方受到过细菌武器的攻击)、多菌种(已经有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数十种)攻击的国家。可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因为日、美的掩盖,冷战的铁幕,使这段黑暗邪恶的历史罪行完全被掩盖,没有得到正义的审判。 作者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一直跟随细菌战受害者后人王选,对细菌战的控诉及受害群体做了深入调研与探访,她们与一群来自中日两国的良知人士从中国浙江到湖南常德等地区,从日本到东南亚再到美国;对上述地区的受害者进行了多
光影铸史,胶片为证。本书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深入考察十四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脉络,探讨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及电影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研究了抗战初期电影生产、大后方艰苦卓绝的抗战电影宣传、根据地的人民电影创作,以及香港和上海两大 孤岛 电影生产、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与伪满时期电影文化入侵等动荡时期的电影发展。通过对战火中中国电影业曲折命运的生动描绘,本书描绘出抗日战争的恢弘画卷,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们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不仅是对电影史的回顾,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致敬。
本书立足大量历史资料,通过生动的描述,再现了抗战时期来华帮助或直接间接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友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历史场景。作者选取对中国抗战作用较为显著的宣传、军事、医疗、文化教育、难民救助等领域,将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既着眼于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亦着眼于中国抗战对外国友人的影响,考察中国的抗战为何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援助;不仅论述外国友人如何帮助中国,探究他们的共性和差异,也探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内外政策如何深化了外国友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强化了他们援助中国的行动。本书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学术视角。
本书是 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整个中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本着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的原则,重点考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武装斗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建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文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灾荒及其救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群团组织建设等重要问题。本书认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意义在于,以自身抗战之坚持,坚定了中共中央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决心,影响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正义之士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态度,从而为中国共产党赢取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同志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最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 内森、詹姆斯·E 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本书选取200多幅图片,多角度、多侧面描述海外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如华侨社团、华侨英烈、华侨义勇军、南侨机工、华侨妇女等,展现海外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本书挖掘鲜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