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 大国崛起 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况,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问题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 世界大国 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 世界大国 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机制是什么?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 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奥斯维辛,史上骇人的名词之一,它不仅仅是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而是纳粹德国整体价值观的实在体现,但我们其实从未真正了解它。本书在多年的积累之上,以奥斯维辛这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通过大量来自不同个体、不同视角的叙述,劳伦斯 里斯打破了以往对奥斯维辛大而化之的认识。对奥斯维辛的研究,不仅让读者更深刻地洞悉纳粹,还可以了解在历史最极端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出什么。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 布 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长达4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这本书告诉我们,硅谷和华尔街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为何深深根植于 五月花号 的筹资过程;美国建国者对英国的反对不仅源于政治抱负,还有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安德鲁 卡内基当初的电报局送报员工作怎样为他后来领导让他跻身全国巨富的钢铁帝国铺平道路;枪支制造企业雷明顿公司怎样在战后凤凰涅槃,发展成为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 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 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 了解 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犹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一个很小的民族,但却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做出了与自身人口不成比例的贡献。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漫长的流散过程中,在离开故土、失去疆域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被同化与消亡的种种危机,应对了反犹主义的重重压力,奋力延续历史、建构历史,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宗教观念与历史意识,并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品质。 犹太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是如何在遭受外部世界挤压甚至迫害的漫长历史中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宗教认同的?他们重视教育的传统从何而来?他们善于赚钱的天赋源自何处?历尽磨难后他们是如何在强敌环伺的中东世界站稳脚跟的?他们是如何在沙漠中创造经济奇迹的?本书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下,聚焦犹太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生动的笔法、切实的史料讲述犹太人那令人
从1865年至1915年,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划分了各自的殖民范围,开辟出新的边界线。然而,这一过程却助长了由鸦片贩子、假币走私者、人贩子和军火商组成的庞大地下经济网络,边境地带的走私活动尤为活跃。 通过深入研究报刊杂志、旅行日记、司法档案、历史影像、航海日志、国际条约以及口述历史等史料,塔利亚科佐展示了英荷殖民国家形成期间,统治力量与走私者在边境地带进行的激烈较量。为了巩固统治,殖民政府探索、划定并执行其领土边界,借助测绘、通信、水文学、交通运输、医学、法律和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图加强对走私活动的监控和打击。然而,走私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反抗手段;走私者也非来自单一的社会阶层或民族群体,而是涵盖了殖民地内外不同背景的人群。他们利用地方知识、分散居住的人口、腐败的官员,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 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 光荣革命 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 技术革命 与 资本革命 ?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 国家工厂 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
多梅尼科 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 离经叛道 的立场和信心。 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
如果 一条河流 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 一条产业链 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 本书借鉴 地缘政治 的概念,提出了 产缘政治 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 文明三部曲 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 技术 商贸 产业 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 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最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 漏斗 喇叭模型 ,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 三流循环 ,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 产缘政治 ,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 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 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中古时代欧洲的毛纺织与钢铁产业怎
文明的先发与落后,社会的发展与倒退等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大议题。就此,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社会阶层、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优于其他,并决定了西方统治世界的地位,甚至认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种族的优越性决定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环境因素才是决定历史的车轮向西方倾斜倾,文明的进步的确助推了文化、技术和组织的先发,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的侵袭和船坚利炮对文明的致命摧毁,也就是说,种族决定论和西方文明优势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统治世界百年之久。是环境与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此外,戴蒙德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 大国崛起 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况,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问题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 世界大国 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 世界大国 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机制是什么?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保罗 贝茨以 文明 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
在二战后的法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爆炸增长摧毁了农村原本的经济结构和环境,农村人口背井离乡,学者、政客纷纷断言 农村已死 农民已死 。 然而,本书指出,在同一时期,不仅农民都在积极地拥抱现代化,而且 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观反而牢牢地攥住了法国人的想象力 , 法式乡村风格 甚至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风靡至今的当代神话。面对人满为患的城市、不如人意的都市生活、让人异化的工作,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农村,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赋予农村生活象征性和物质性的价值,以寻求 现代化的解毒剂 。这反而让农村在现代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农村社会并没有因为农民的消失而消亡。相反,人们不断地重塑农村和城市的关系,这赋予了法国农村全新的活力,甚至为法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中东就是各大国角逐的舞台。20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是竞逐中东的主要势力。1946年,英国通过暗中支持黎巴嫩和叙利亚民族主义者驱逐法国,但胜利的喜悦很快就因新的竞争对手美国的到来而冲淡。 面对谁拥有中东的石油,谁控制苏伊士运河,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还是犹太复国主义等问题,美国都与英国观点不同。双方不再是盟友,美国甚至鼓励和利用中东广泛的反英情绪,终结了英国在中东的统治,开启了美国主导的新秩序。历史学家詹姆斯 巴尔利用新解密的档案,提出美国才是英国退出中东的幕后推手,当前困扰中东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美国和英国数十年来灾难性外交政策的直接后果。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 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1916年,世界正陷在一战的深渊中,上百万人命丧沙场,无数人员和物资被从世界各地送往前线。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革命的危机困扰着大半个世界。而在这动荡的表面下,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自1916年起,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 在一战结束一个多世纪后,《滔天洪水》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试图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从美国参战到全球金融危机,亚当 图兹描述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的过程。通过追溯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以及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滔天洪水》对当今世界秩序起源的论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 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 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 古巴导弹危机 ,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
《希腊小史》系作者在喜马拉雅音频课程 世界历史大师课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30个章节串联起古代希腊从新石器时代到希腊化时代末期的历史,涉及从施里曼发掘特洛伊到 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 ,尾声谈到希腊在中世纪和近现代的发展和古希腊史对今天的意义。全书的核心,是古典时代希腊城邦及其成就。在简要说明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之后,转入城邦开始萌芽的荷马时代,随后是古风时代一系列的变革所造成的城邦制度及其特点,再历经希波战争进入内部极盛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古典时代的中心内容。希腊人的文化成就,从文学、史学、艺术到哲学、科学和竞技体育等,一一述及。全书语言生动,内容简明扼要,再配上百余幅直接反映希腊人生活的图片,是了解古希腊史的基本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