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 看理想 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 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 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
大约10万年前,不知是否出于本能的冲动,一批智人离开非洲,开始向未知领域探索。智人在4.8万年前进入了欧洲,在2万多年前踏上了美洲,又在约700年前抵达新西兰。经过数万年的漫长旅程,智人已经散布于地球上的每一片陆地,成为万物灵长。 4000多年以前,在几条大河的下游,拥有成熟农业的文明建立了最早的一批国家,并逐渐发展为强大的帝国,它们统治着辽阔的领土,将它们的文明传播开来,并兴建了伟大的工程。后来,在大草原上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摧毁了帝国,但也带来了更广袤范围中的交流,族群的融合与碰撞创造了新的文化。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地逐渐被编织进了一张网络之中,但也伴随着血泪斑斑的奴隶贸易与殖民征服。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完全重塑了世界的面貌。无数人离开了数百年来定居的土地,来到城市
莱昂诺尔 冈萨雷斯生活的小社区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5 500米的高处,那里是海拔zui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与已故的丈夫一样,她在金矿上工作,其工作方式与西班牙征服后的印第安人被迫从事的几无二致。在当地,文盲、营养不良和疾病与五百年前一样盛行,而时至今日,一个矿工的生存状况依然受制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卡洛斯 布埃尔戈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在安哥拉内战中浴血奋战,现居住于美国新奥尔良郊外的一个安静社区。他是1980年古巴驱逐到美国的数百名罪犯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呼应了贯穿拉丁美洲历史的暴力行为,从前哥伦布时代的征战到西班牙殖民的暴行,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到今日的街头动乱和军事镇压。 哈维尔 阿尔沃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耶稣会神父,他移民到玻利维亚,数十年如一日在原住民中工作。他自认在思想和
本书将世界目前的里程碑式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带领读者沿着时间长河顺流而下,看到帝国的成败、文明的演化、科技的进步,从人类学会用火到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从亚历山大的征服到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从中国的诸子百家到欧洲的启蒙运动,一览人类是如何历经400万年的时光走到今天。这本书搭建了一目了然的时间脉络,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全球历史的整体视角,我们可以轻松对照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同一时期的历史:当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之时,中国陷入了动荡的十六国时期;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时,圣女贞德被英国人送上了火刑柱;牛顿运动定律发表之时,古希腊帕提侬神庙被威尼斯人炸毁;在慈禧太后掌握中国大权之时,南丁格尔开办了最早的护士学校……本书涵盖五大洲各主要文明和国家的约1500个历史事件,搭配近1000张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 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 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 了解 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性别 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 ——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经过四年扎实的旅行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世界文明史》一书遴选来自20个国家、54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珍藏的文物100件,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人类的繁衍开始讲起,止于21世纪的重大发现发明。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故事、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基因为主要讲述对象,通过文物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突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辉煌成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别开生面的世界文明史通俗读物。
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 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 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我们自己?我们是如何登上食物链很好,成为万物之灵的?展望未来,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更高级的经济增长,会把人类最终带向何方?当人的感觉、情绪、想法都服从算法,我们该何去何从?反观当下,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迫在眉睫,自由主义的故事体系面临崩溃,我们的文明将发生哪些转折性的变化?如何才能重建人类的全球认同,应对未来?《人类简史》10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6个不同的人类物种,但今天只剩下1个,就是我们智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其他人类物种都消失了?我们智人又将会怎样?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开创性地将历史和科学结合起来,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至今智人历史的完整故事。尤瓦尔·赫拉利教授认为,在智人从一种不起
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丘吉尔 二战中 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对莎士比亚来说,床是欢愉的社交场所,而对近代欧洲家庭而言,床是要和别家共享的设施。床曾是一个家庭ZUI昂贵的家当,也是炫富的资本 床是从人们出生到坟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讲故事、聊天和睡觉的场所。床所承担的作用,会因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 人类的剧场 ,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然而,直到近代,我们所熟悉的床才变成了隐秘的私人空间。发生在人与床之间的无比丰富的人类社会史,基本上被我们遗忘了
《文明I》 一书脱胎于玛丽 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 单一的西方文明 (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 人体 和 神明 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 美 ,何为信仰中的 诚 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
本书从公元1000年开始,直到1029年,逐年剖析一件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行动”,不限于概念、观念、制度、发明,等等。通过还原历史现场,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来挖掘出中华文明的宝藏。从古今文明发展的历史里,梳理出解决今人难题的经验与思路。通过回顾古人在当年那个时代里做的事情、想的问题、设计的制度,找到其中对今天和未来整个人类文明有意义的价值点。此外,本书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还配有丰富的图表内容,展示整个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事件、文化成果。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 1/4 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 日不落帝国 。那么,*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 亚当斯在本书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 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何为 以色列地 ?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 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 以色列地 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 历史权利 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 历史逻辑的*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
本书开始于一本有着四千八百年历史的卜书《易经》,以21世纪的另一本预言书、娜奥米 克莱恩的《改变一切》作为结束,精心选取了来自各个时代,包含了各种风格及主题,对人类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一百本书。它们或者带来了科学天才具有颠覆性的新知,或者系统性地解释了人类的境况,或者改变了男性对女性以及女性对自身的态度,或者揭露了极权主义不为人知的残酷暴行,或者教会了人们如何照顾婴儿、赢得友谊。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亚里士多德曾写道,历史学家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讨论何为真相,而诗人讲述本可发生的事,讨论有何可能。但是,真相当然是一个终点,而非起点。历史学家(以及诗人)所做的事,与每个人生命的某些部分息息相关,那就是解开那些有关我们存在本质、真假虚实交相缠绕的故事线索。任何叙事——真的、假的、虚构的——都暗含着某种与真实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叙事便交织在一起,彼此杂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被陈词滥调和浮言虚论所污染的领域,它需要以一种最扎实的方式来面对,通过一系列事例来阐明。金茨堡认为深挖文本,逆着这些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图,我们可以让那些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出来,而这也指向了他的微观史学研究轨迹。在真实事件——比如一场战斗——和作为历史学
奥斯维辛,目前骇人的名词之一,它不仅仅是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而是纳粹德国整体价值观的实在体现,但我们其实从未真正了解它。本书在多年的积累之上,以奥斯维辛这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通过大量来自不同个体、不同视角的叙述,劳伦斯·里斯打破了以往对奥斯维辛大而化之的认识。对奥斯维辛的研究,不仅让读者更深刻地洞悉纳粹,还可以了解在历史最特别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出什么。
本书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徽州一个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这个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mai,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本书力图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了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科技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得以产生。书中论及普鲁斯特、乔伊斯、H.G.威尔斯、弗洛伊德、康拉德、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等人物,并阐述了流行文化的各种来源和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书系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 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 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 米尔斯的《白领》、迈耶 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
本书视美国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把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续至21世纪大衰退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商业、资本、控制和混乱四个时代,不仅全景展示美国经济的演变历程,也在时代背景下描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除了人口趋势、贸易模式、投资偏好和生产力指标,作者也关注杰斐逊对英国人的鄙视,梭罗对商业的道德批判,劳工暴力运动,20世纪的购物中心,女性主义者对婚姻的批判,收入与分配政治,奥巴马对银行家的爱恨交加。
从20万年前到21世纪,从狩猎采集为生的小团伙演变为人口规模达数十亿的全球社会,从原始人类的洞穴和森林到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现代世界,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向我们系统介绍了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那些影响我们、塑造世界的重大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完整的20万年人类思想演变史。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
人类最可怕的悲剧之一,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而忘记对其他人的好奇,忘记去了解其他人经历过的悲剧;尤其是面对仇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呢?本书的作者萨里·努赛贝正是一个葆有这种好奇心的人。萨里·努赛贝出身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与数次中东战争,这一地区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巴以冲突是如何源起与演变的?为何国际社会多次斡旋都无果而终?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国家的未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里讲述自己与家族的爱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从一心治学到游走于巴以政权之间促成和谈,他的经历颇为戏剧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为“叛徒”,又被以色列当局抓入监狱。中东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反殖民民族主义的非洲政治家阿奇基韦、恩克鲁玛、杜波伊斯等不仅要求建设民族国家,更主导推动一个没有帝国和霸权的平等国际秩序。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三个方案:自决权制度化、成立地区联盟和建立国际新秩序。关于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自决和经济权利的自决的争论穿插其中。本书厘清了每种方案的矛盾所在,以及对非洲独立的贡献和不足。通过挖掘新的史料和对采取新的解读视角,盖塔彻提出了一种更复杂和成熟的国际秩序变革路径。对思考当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正义问题有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