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 天,2000 多公里,从一次 抢劫 开始,在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土地结束,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横跨蒙古国,追寻伟大游牧民族的遗迹。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在茫茫草原间孤独骑行默默凝望千年的遗迹,走过成吉思汗苦涩的童年和势不可当的征服路,走过蒙古帝国的繁盛与衰落,走过蒙古的昨天和今天。 在书中,他不仅用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沿途的瑰丽风景,并且带领读者一同遭遇那些在蒙古大地上存在过的、已经消失的和继续生存的民族,在这独一无二的人文之旅中感受思想的激荡,领略历史的风采。
本书对缅甸史前至独立时期的缅甸(史前-1948)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是继贺圣达《缅甸史》之后,又一部缅甸史力作。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也是中国实现印度洋战略和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通道,全面系统梳理缅甸通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缅甸发展演进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对推进中缅关系和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建设意义重大。该成果为缅甸历史长时段研究,研究体例符合通史结构,各章节之间历史逻辑和层次较为清晰,文献资料引证较为丰富,使成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学理性,成果信息量较大,有可读性和研究参考性,是国别史研究中较有分量的通史成果,对深入认识和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重要国家价值较高等。整体上来说,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缅甸通史类书籍唯有贺圣达的《缅甸史》,该书时间范围从远古到1948年缅甸独立为止,对于缅甸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 多公里,这是 历史文化行者 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 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 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 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 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 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从印度历代王朝的兴盛与更替到纷繁多彩的各种宗教在印度的生发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展现印度 5000 年的历史与现实,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1899年仲夏,斯文 赫定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亚洲探险,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神秘的东方圣城 拉萨。本书为作者对此次探险的全程记录,详细记载了他走过的6000多英里路程,让世人能够有机会一睹这次中外瞩目、影响深刻的探险之旅。探险从斯德哥尔摩开启,一路向东,经转奥什,翻越群山,抵达喀什,并试图从新疆境内进入西藏。在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斯文 赫定同他的旅队一起在中国西域的广阔土地上缓慢前行,搭乘简陋的船只在塔里木河漂流前行,挑战 死亡之地 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和酷寒,误打误撞进入罗布泊,学习当地歌谣 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踏上了藏北的土地。 但是,藏北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进入拉萨的尝试也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 楼
本书以华人华侨为切入点,依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详实记录了千百年来中马的历史交流。本书主要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讲述华人华侨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历程,凸显华侨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重点讲述华侨对当地的贡献、与当地的人文交流和经济领域的合作,着重论述在 一路一带 理念下,以华人华侨为桥梁与各国协同发展的构想。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
本书通过对日本“昭和”初期20年(1926~1945年)和“平成”20年(1989~2008年)的比较,透过对田母神事件、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甲级战犯二战后重新“复活”现象、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日美同盟体制问题等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剖析,立场鲜明地指出了日本应该承担的“战争责任”问题。 在当今日本社会不断保守化、右倾化的大背景下,本书显示了难能可贵的勇气。本书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展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根据越南历史的时空发展脉络,分为如下内容:部分为至第三章,简要介绍有关越南历史的方法论问题、越南的概况,以及今越南地区史前考古和族群的形成;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章,主要是关于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区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中国郡县的情况(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968年,长达1802年);第三部分为第七至第九章,重点评述越南968年独立成为自主封建国家,到188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前,917年的历史,其间一度明治20年;第四部分为第十、十一章,穿插评介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曾经存在的占婆国及下柬埔寨,它们是如何被越南侵占的;第五部分为第十二、十三章,简要述评1885年至1954年,近代法国殖民统治与越南的民族独立状况;第六部分为第十四章,简明论述1954-1975年,越南从北南战争到全国统一的历史;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部分,归结一下越南历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伴随了明清两朝的海东邻国 朝鲜王朝(1392-19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它是怎样逐步摆脱了前朝高丽王朝(918-1392)国教 佛教的影响,转变成一个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国家?这个王朝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与波折,又与明清两朝有过怎样的故事?本书将以14世纪晚期以来东亚与朝鲜内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讲述朝鲜王朝自身以及它与明清两朝的往事。 本书以政治史为叙述主轴,兼及文学史与社会生活史,在分析史实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文中。正文每一章的末尾还会附有一个名为 韩剧韩影指路 的扩展阅读,以方便更多的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面容似乎总是半露半掩。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而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则是当地不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许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石泽良昭教授钻研东南亚历史五十余年,从遗址和碑文出发,重构吴哥王朝的历史全貌,展现东南亚昔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精神文化。
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本书系统详实地整理波斯帝国的历史,全面地比较古代中国与波斯帝国的方方面面。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为“历史—地理篇”,有关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此书为我们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当代中国的全新视野。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 ,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 ,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 ,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 ,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
在《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一书中,G.D.古拉提从蒙古族发源谈起,记载了蒙古族勃兴初期的史料、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蒙古族生活的生态环境和他们对中亚这片特殊地域、对中亚历史的重大影响力,洋溢着浩瀚博大的狩猎游牧文化精神。蒙古大汗的军队在远征过程中对不同国度、城镇的统治和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给中亚及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蒙古人征服中原和中亚之后,贸易往来的道路更加安全、有序,跨地区的商业活动呈现一派少有、后无来者的繁荣景象。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少有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
日本文化学者松冈正刚,运用 编辑学 知识和将历史、事件、现象、文化等进行各种映射比较的方法,来剖析世界近现代史中主要国家的辗转变迁,尤其是各国之间的势力演变。作者认为当今日本因缺乏对本国的历史反思和对东亚各国的重新认识,而迷失了今后的方向,从而陷入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本书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中主要国家的辗转变迁,尤其是各国之间的势力演变,为关于日本这一国家的定位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东卷主要介绍欧洲、美国、亚洲和日本的关系。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印度通史著作,自出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目前已发行至第八版。该书以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第八版 吸收了 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 等问题的新发展、新动向。全书视野均衡,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 一带一路 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点主题出版物,是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点文化项目。华侨华人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中介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一带一路 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采用文学化的方式讲述历史,以各国华人华侨为切入点,依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翔实记录千百年来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历史交流。本丛书主要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讲述华人华侨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生活历程,凸显华侨华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重点讲述华侨华人对当地的贡献、与当地的人文交流和经济领域的交流发展,着重论述在 一路一带 理念下,以华人华侨为桥梁与各国协同发展的构想。本丛书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 建设的
壬辰倭乱,在中国称做万历朝鲜战争,在日本称做文禄庆长战争。 这本《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作者崔官)的异质性在于令人震惊的陌生感。《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这部很好的历史著作使用韩、中、日三国史料,竭力去还原一段尘封四百多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