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 帝国 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 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 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 ;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
作为南亚大国以及重要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自独立以来就在南亚地区乃至穆斯林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而言,巴基斯坦不仅是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更是*的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占据重要和特殊的位置。特别是随着中巴两国领导人共同决定建设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旗舰项目和标杆工程的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重要性更为凸显,研究价值持续抬升。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本书首先梳理了今日巴基斯坦所在区域的文明演变脉络,从遥远的印度河古文明开始回溯,经过次大陆的分分合合,再到英国殖民者统治次大陆,*后巴基斯坦实现独立建国。考察了印度次大陆,特别是巴基斯坦所在地的诸多情况,如王权更迭、宗教信仰及风土人情等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得出了两大结论,即着眼过去把脉巴基斯坦的几对关系以及
印度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东方大国。印度既有壮丽的河山、富庶的物产,又有复杂的地势、多变的气候;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沧桑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印度人的心灵和记忆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构成印度人一脉相承的永恒遗产和殷红鲜活的生命血液,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显现,在印度人的血管中世世代代流淌。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宗教信仰、民族语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文习俗八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真实的印度。
缅甸国土面积在东南亚居第二,地缘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缅甸是与中国有着2210多公里的友好邻邦,是 一带一路 沿线重要国家之一。缅甸美丽而神秘,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缅甸古代时期一度辉煌的历史与文化,分析了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的窘境,阐释了缅甸曲折艰难的国家独立进程,剖析了缅甸独立后在资本主义民主与军人统治之间的多次政治轮回,重点介绍了缅甸近年来政治转型进程与快速发展态势,展望其发展前景。书中还在不同章节介绍了缅甸不同时期的外交,分析了中缅关系自古至今的复杂演变。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更多了解缅甸,为增进两国民间传统 胞波 情谊尽绵薄之力。
伊朗历史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民族兴衰史和文明交往史,记录了这块土地上的人自古以来不懈奋斗生存、将文明传播发扬的历史,正如将每一个绳结都融入进波斯地毯般的大格局中一样是前后相承、不能割断的。本书将吸纳和提炼国内外学术界对伊朗历史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心得,以史话的体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准确的语言讲述伊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突出伊朗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重点强调伊朗历史内部的演变轨迹和伊朗与外界文明的交往特征,特别突出在 一带一路 的背景下解读伊朗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规律。
《以色列史话》作者肖宪教授是*个访问以色列的中国大陆学者,早在 1980 年代、中以两国建交之前,他就到达以色列进行学术交流考察,至今从事以色列问题研究将近 30 年,相关著作成果丰硕。本书为肖宪教授的*力作,笔触严谨,通俗流畅。为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作者选取了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以色列的辉煌和苦难发展抗争史,生动再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本 ﹒古里安、贝京、沙龙、拉宾、爱因斯坦,马萨达、复国运动、神毯行动、中东战争,移民问题、基布兹、鹰派鸽派之争,等等,中国读者对以色列感到神秘好奇的内容书中无所不包,读完此书,可以全面了解以色列这个国家,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历史背后的传奇,了解他厚重历史背后的现实依托。本书是学者放下学术身价写普及读物的一个成功典范,作者精心选取故事点没有多年的研
本书叙述了日本思想史从神话时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儒家和 ,构成了日本思想的主要来源;而近代以后,又加入了西方传来的近代思想,日本思想正是在调和与矫正这些外来思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作者认为,日本的“王权”与“神佛”,可以作为日本思想史的两极,并且可以由此观察“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在这两极紧张关系中的变动,从而建构了日本思想史的基本图式。全书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头绪纷繁的日本思想史脉络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思想发展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想必大家对 高丽 一词都并不陌生,但你了解 高丽王朝(918-1392) 吗? 高丽王朝国祚长达470余年,同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从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到元明时期的大统一。在如此剧烈变动的时期,高丽王朝如何与中国进行交流自然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碍于史料的稀缺,实际研究成果却并不丰富,其中13 14世纪 高丽后期的历史尤是如此。 高丽后期一直被冠以 元干涉期 之名,韩国贸易史和东亚贸易史相关论著都深受此观点的束缚,这种刻板印象可能是此前该领域研究多少有些滞后的原因之一。而本书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期随着朝鲜半岛在东亚贸易圈所处地位的变化,其对外贸易活动也在迅速增加的史实。本书也是作者努力摆脱 元干涉期 传统观点的桎梏,重新审视该时期的重要尝试,试图带我们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生动的高丽后期历史场景。 作为目前
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面容似乎总是半露半掩。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而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则是当地不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许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石泽良昭教授钻研东南亚历史五十余年,从遗址和碑文出发,重构吴哥王朝的历史全貌,展现东南亚昔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精神文化。
这本《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是一部史料学专著。凡治史者莫不重视史料,所谓“无史料即无历史”之说固然有些偏隘,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说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问题,不通过史料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这本《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作者艾哈迈多夫先生在前言中特别地引证了恩格斯的这段经典论述,并指出:“中世纪史料学以及任何其他史料性研究之基本和直接的任务,首先在于对历史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和批判性的研究,而批判性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史料区别对待,善于从中汲取全面、重要的研究资料。”
本书为余太山近年研治古代中亚史的学术成果结集。本书所谓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国、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中亚则大致指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所在地域。这一时期,与塞种、贵霜、嚈哒的关系无疑是波斯与中亚关系之重点,本书从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种、贵霜和嚈哒史过程中已涉及诸问题详者略之、略者详之,所涉及内容大多是 空白或薄弱环节,对作者过去的有关研究有补充和增强的作用。
青铜时代晚期,赫梯人成为古代近东 大的一支军事力量,但是他们的帝国是脆弱的:强敌的侵扰,本土没有可以航行的水路,在海上被阻隔。 严重的是,长期人口不足,有时会发生瘟疫。如何理解这个古代帝国在如此困境下的崛起和成就?在本书中,特雷弗?布赖斯教授对赫梯勇士,赫梯人的社会、 和政治文化,都提出了新的阐释,对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他对赫梯人的世界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重建,论证了对帝国扩张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军事征服和其他手段,展示了多面的赫梯人社会。
......
本书为余太山近年研治古代中亚史的学术成果结集。本书所谓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国、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中亚则大致指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所在地域。这一时期,与塞种、贵霜、嚈哒的关系无疑是波斯与中亚关系之重点,本书从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种、贵霜和嚈哒史过程中已涉及诸问题详者略之、略者详之,所涉及内容大多是 空白或薄弱环节,对作者过去的有关研究有补充和增强的作用。
青铜时代晚期,赫梯人成为古代近东 大的一支军事力量,但是他们的帝国是脆弱的:强敌的侵扰,本土没有可以航行的水路,在海上被阻隔。 严重的是,长期人口不足,有时会发生瘟疫。如何理解这个古代帝国在如此困境下的崛起和成就?在本书中,特雷弗?布赖斯教授对赫梯勇士,赫梯人的社会、宗教和政治文化,都提出了新的阐释,对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他对赫梯人的世界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重建,论证了对帝国扩张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军事征服和其他手段,展示了多面的赫梯人社会。
阿诺德·C.布拉克曼著的《另一个纽伦堡(东京审判未曾述说的故事)》的英文原著出版于1987年,是一部记述远东 军事法庭(东京审判)的著作。 作为美国合众 社驻东京记者,作者长期在法庭现场采访,报道了审判全过程,而且是极少数获准进入巢鸭监狱探访东条英机等囚犯的记者之一。作者原本就掌握很多 手资料,为本书又做了大量工作,如采访当年的检察官、法官和辩护律师,查找散见于世界各地的卷宗等,用他自己的话说,“历时四分之一世纪,行程超过十万英里”才写出这本书。完稿后没有等到出书,作者就去世了。介绍东京审判的书不多,而以目击者的身份叙述东京审判,特别是庭审现场情景的作品就 是寥若晨星了。本书基本以审判的时间为序,同时各章又有不同侧重,内容丰富、写法生动,可读性、可信度都 高,无论对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
《爪哇史颂》是印度尼西亚满者伯夷王朝(Majapahit, 也译“麻喏巴歇”)的一位宫廷诗人普腊班扎(Prapanca,笔名)所写的赞美诗。全诗共98个诗章,译成中文只有3万余字。但这部诗作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无可替代的史学价值。这部诗作对满者伯夷王朝 辉煌的时代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几乎涵盖整个马来半岛的政治势力版图, 与 相安相融的和谐景象,经济和商贸的繁荣盛况, 民族特色的盛大皇家 礼仪和民间习俗,清晰可信的皇家族谱关系,以及哈奄?武禄国王出访、巡游、拜祖、朝圣和狩猎等活动的生动场面,为读者再现了一个丰满的、跃动的、立体的帝国形象,为各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的史料。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少有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
该书旨在揭示,在荷兰确立东南亚商业霸权之前的两个世纪里,整体的历史能够凸现许多重要问题。 该书致力于探讨贸易时代东南亚地理、物质和社会的结构性概况,探讨上述背景下所发生的、年鉴学派所说的中时段运动与短时段运动。在资料允许的范围内,笔者集中关注那些最能影响一般平民百姓的特征和变迁,而对那些被史家大书特书的王公贵族和外国显要则着墨不多。 全书分两卷:第一卷,季风吹拂下的土地;第二卷,扩张与危机
芭芭拉·A.萨默维尔编写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简明并系统地讲述了美索不达米亚,包括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这一在人类历 有着深刻影响的文明的起源和历史。两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建起世界上 早的水利灌溉系统和用以挡住洪水、保护良田的大坝;由此使得自己生活居有定所,继而建立了城市、城邦、庙宇,并有了统治阶层;城邦之内诞生了人类的 部立法文件——巴比伦法。城邦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而繁荣起来。他们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人类 早的书写体系,逐渐发展起来成了各种交流和传播的工具,并且向西亚以及其他领地拓展开去,记录下那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生活内容。全书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是了解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读物。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伊朗,在经历了“伊斯兰革命”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
壬辰倭乱,在中国称做万历朝鲜战争,在日本称做文禄庆长战争。 这本《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作者崔官)的异质性在于令人震惊的陌生感。《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这部很好的历史著作使用韩、中、日三国史料,竭力去还原一段尘封四百多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