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日本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是以这个时间段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概论。全书分为四篇,共17章,将日本历史分为早期统治时期、武士夺权时期、近代扩张时期和战后发展时期四部分,从日本列岛出现人类踪迹讲述到民主党执政、东日本发生大地震。《图说日本史》以文字配图的形式更形象、更生动地描绘史实,结构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阐述与议论相名吉合的方式来表现史实;同时,在编著时更注意各内容之间的协调,能够让读者对各阶段社会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总之,尽量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日本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和重大事件一一恢复原貌呈现给各位读者。
......
1912年,随着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登基,日本开始出现宽松的社会环境,民主主义运动高涨,实现了普选制和政党内阁制。另一方面,军部和右翼势力暗流涌动,最终在1936年酿成了“二二六事件”。从那时起,日本迅速滑向法西斯主义,先是侵略中国,而后向英美宣战,结果不但给世界造成灾难,日本自身也几乎被战争毁灭。本书通过描写1912-1945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勾画了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新兴国家如何走向战争的历程,也分析了日本走上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力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史、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特别是对日本思想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实像)和存在的问题(虚像),进行系统的评述。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学术史的总结,不仅
本书认为数次兴起的国体争论反映了日本近代国家建构的复杂性及作为非西方国家所选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本书将以日本的近代国家建构为主线,梳理国体论主张的变迁,并从政治性、社会性和宗教性三个方面对国体
......
......
在中日文化交流 ,向来是中国作为文化输出的一方。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以及部分知识分子才认识到向西方,尤其是日本学习,进行改革的紧迫性。从1901年到1911年这11年间,清朝政府聘请了大批日籍教师充任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员。这些日籍教师在历 被称为“日本教习”。汪向荣著的《日本教习》收入了汪向荣先生有关“日本教习”的研究性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日本教习来到中国的历史背景、他们在中国从事的教育活动,还论及一些回到日本之后的日本教习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积极贡献以及中日两国人民官方和非官方的交流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
......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 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季我努编译的《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作者R.P.W.海沃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 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 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