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是作者约翰·W.道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 完整、 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 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 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五百旗头真是国际知名的外交和政治学家、极负盛名的国际政治问题专家,曾是多届日本内阁的首相智囊和政策顾问。他亲历了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及2016年熊本地震,曾担任东日本大地震复兴构想会议议长,参与了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 在本书中,五百旗头真梳理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对三次震灾的实际受灾情况、国家与社会的应对措施及当时的政治决策做了较为细致的对比研究。同时,他结合自身的地震受灾及参与制订复兴计划等经历,对日本的地震灾害治理做了较为客观的评述,也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提供了防灾减灾建议。
......
明治维新不只是全面现代化的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时刻。处于时代的锐变中,武士家族的女孩们能否接受未来的挑战?她们又如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景观?《武士的女儿》讲述了日本三位 女性教育先驱山川舍松、津田梅子和永井繁子的传奇经历,通过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变迁,展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深刻转折。 1891年,三人作为明治政府北海道开拓使选派的留学生随岩仓使团前往美国留学。她们的使命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和规则,学成后归国协助培养将要领导 的新一代开明日本人。她们都生长于动荡时期的武士家族,作为日本 批公派留学生,一到美国,她们立刻成了名人。留学期间寄宿于美 庭,完成学业,成为典型的美国女学生,和当地人结下了友谊。 十年后,她们学成返回日本,决心在已成为陌生异地的家乡,掀起女
《一读就懂的世界史?日本》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用生动浅显、轻松活泼的语言描绘出日本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另外,本书还附有“历史事件解析图”、人物事件简要介绍以及“延伸思考”栏目,方便读者阅读。*后,本书还配有准确精美的插图,展现了日本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
......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 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季我努编译的《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作者R.P.W.海沃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 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 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
聂友军著的《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以1872-1922年日本亚洲学会学刊为主线)》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理念出发,倚重原典实证,研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旅居日本的欧美学者对日本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应日本文化观的形成原因。以梳理“异域之眼”所带来的洞见与视域盲点为主轴,整体观照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全面阐述学科化的“日本学”这一理论本体的基本内涵、发生轨迹、典型特征与价值意义。旨在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与 日本学研究拓展新的视角、思路与研究领域,以期进一步深入理解日本, 加全面地理解欧美世界,并提供反观中国自身的镜鉴。
为什么是日本?日本为什么是中国的另一个“自我”?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在近代东亚世界目前,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本书焦点不在于重述人们熟知的近代日本史重大事件,如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参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而是在于分析这些大事背后的精神机制,同时揭示这种精神机制与东亚史、世界史的关联。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 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季我努编译的《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作者R.P.W.海沃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 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 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
新加坡樟宜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 的战俘营。它是作为日军修建缅泰死亡铁路的中转基地的身份而存在的,关押在这里的战俘被陆续地送去修建缅泰死亡铁路,这里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季我努编译的《樟宜战俘营(1942-1945)(精)/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作者R.P.W.海沃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收藏于英国伦敦的公共资料办公室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大量政府档案,还包括大量战俘撰写的档案资料、回忆录和日记,记录了各国战俘是如何密切团结、有组织地与日本看守抗争的。 冷漠与残酷的日本看守,食品与药品的短缺,经常性的打骂与人格侮辱……这个战俘营的苦难兄弟们跨越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始终以一种团结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残酷的日本看守斗智斗勇,争取 为人道的待遇,并取得了成效。妥协与抗
1912年,随着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登基,日本开始出现宽松的社会环境,民主主义运动高涨,实现了普选制和政党内阁制。另一方面,军部和右翼势力暗流涌动,最终在1936年酿成了“二二六事件”。从那时起,日本迅速滑向法西斯主义,先是侵略中国,而后向英美宣战,结果不但给世界造成灾难,日本自身也几乎被战争毁灭。本书通过描写1912-1945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勾画了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新兴国家如何走向战争的历程,也分析了日本走上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20世纪大国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甚至被有的学者称作 第零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如何收场的?新兴国家日本缘何取胜,老牌强国俄国又如何战败?战争对两国社会与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与之有何关联?归根到底,日俄战争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读过以俄国研究著称的横手慎二教授的这部作品,以上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本书力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史、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特别是对日本思想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实像)和存在的问题(虚像),进行系统的评述。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学术史的总结,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