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给非洲的命运带来了重大转机,在世人的欢呼与掌声中,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与光明。但很快,非洲沦为了冷战时代相互对峙两大集团谁都输不起的角逐场。今天,非洲则成为了悲观的代名词,战争、贫困、独裁、腐败、疾病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幸在这块大陆上肆虐横行,几乎没有哪个非洲国家能够侥幸逃脱这种厄运。 在这片拥有丰富资源、文化和历史的广袤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哈罗德?麦克米伦的“变革之风”变成了托尼?布莱尔的“世界良知的伤疤”? 本书讲述了非洲大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通过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冷战背景下的“强人政治”、以及冷战后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等不同阶段里重要人物和事件冷静、深入、甚至近乎残酷无情的阐述与剖析,力图探求和认识非洲何以至此、又何以能够走出困境?这是一
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 一部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 史论结合,研判国内外现代非洲史研究得失; 详略得当,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非洲现代史》由非洲史权威学者李安山历时多年撰写而成,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个方面聚焦现代非洲,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青少年世界文明教育文库》之一种,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畔的赞歌》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翔实介绍古埃及文明,对人们了解和认识古埃及文明,促进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交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 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 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 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 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 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 黑白分明 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 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 纽伦堡审判 和 全民遗忘 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
本书以南非北部的金合欢丛生之地为切入点,围绕边境开拓时期、殖民统治时期与种族隔离时期,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研究视角构建了一部南部非洲的历史,揭示出一些人如何 以自然为手段赋予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权力 。这是一本视角新颖、资料详实的研究著作,从中以小窥大,也能瞥见非洲大陆历史的缩影。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土著 注定灭绝 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州、领地)相继确立土著保护制度,把土著圈禁在保留地,任其自行灭绝。然而,就在澳大利亚社会庆幸土著问题即将自行解决之时,长期存在的白人男性与土著妇女的婚姻(性)关系造就的一个特殊群体 混血土著 逐步成为民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