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本书对玉器之悠久历史、审美价值、深厚文化意蕴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从上海博物馆玉器藏品中遴选出43件珍品,通过对每一件藏品的解析,呈现中国古代玉器的全貌。书中所配的器物图片均手绘完成,秉持写实风格而又突显器物的独特之美,在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细节,读者可感悟到玉器之美及其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地球存在有46亿年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经有200万年,但人类文明开始发展仅仅是1万年前的事,而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只有五千年。物转星移,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的生命消亡,有多少的故事湮灭。 历史在不安和骚动中前进,随着一个个王朝的更替,随着一代代人的消亡,多少往事烟消云散,口耳相传的故事在岁月中渐渐变形,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黯淡。当你在故纸堆中翻找着曾经的真相,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历史已经因一代代君主和文人的好恶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它们是巩固统治的工具,它们是谄媚奉迎的宣言,它们是涂脂抹粉的修饰,它们的真容藏匿在层层的包裹之下。 难怪胡适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找寻真实的过往?面对着虚无缥缈如未来一般的过去,谁能向我们重现曾经的真相? 幸好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三星堆:文明的侧脸》以公众考古为借鉴,以普通大众为受众,以现有科学研究和近期新考古发现为基础,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三星堆的精美文物、古代遗迹和历史知识呈现于读者面前。本书共分四个版块:“一座城的重现”;“青铜、祖先和神话”;“金玉、和礼仪”;“一座城市的命运”,其间插入大量高清图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重点展示出三星堆古城的特色遗物和城市面貌,是读者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一本入门书籍。
内容简介 该书是作者长期在大学第一线讲授传统文化过程中有关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将青铜器背后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使一个静态的器物,自己能说话,叙述自己的来源,讲解自己的历史。 在人类智慧火花的迸发点上,青铜器的发明如同火的发明一样向文明社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代表的比仅仅是一段逝去的记忆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源远流长的中国青铜器,充分展示出先辈们的睿智、勤劳和对生活的左丘,其张开血盆大口的饕餮纹、幽深空行的龙纹、展翅欲飞的鸟纹、暴虐霸气的虎纹、吞噬生物的兽面纹、多子多孙的蟾蜍纹陷入迷茫的涡纹等等反映出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对发展的期盼,
许起山辑校的《中兴遗史辑校/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 深刻、 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庞培古城,或译庞贝城,为古罗马城市之一。位于意大利肥沃的小平原坎帕尼亚的边缘,萨尔诺河的入海口附近。庞培于79年8月24日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火山灰覆盖。本书全面阐述了庞培古城的发掘过程,包括被火山灰覆盖的城市建筑、街道、民居和各种各样的市民,展现了火山喷发前后,庞培城内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书中加入了大量的绘画、建筑遗址、雕塑、器物等方面的图片,以及当时的考古学家写作的游记,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让读者全面认识到真实的庞培古城。
本书收录了考古、地理、楚简、秦汉简牍四方面的论文,包括《关于中国早期坟丘墓的若干问题》、《古徐国故城新探》、《郭店楚简别释》、《张家山汉简杂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