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 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借助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更迭,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中所呈现的3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些或许是你第一次看到,还有一些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隐藏着你从未留意的精彩细节。透过这些文物上的
《考古中国 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 玉成中国 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为展现安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本书遴选全省51处具有典型特征的远古至先秦时期的遗址为表现对象,配以500多张精美的图片,阐述了各个遗址所在地区、时代、文化、类型,古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发现过程、考古简史,多学科综合研究与新技术应用以及其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和重要价值。宣传展示了安徽重要考古发现,凸显了安徽省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全省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全书体系完整,图文并茂,文字简练,
【内容简介】 古称 上党 的晋东南地区, 地形最高,与天为党 ,苏轼曾有词曰: 上党从来天下脊。 封闭的地势地貌,为隐匿于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遗存创造了天然的保护条件,造就了晋东南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方风格 逐渐成为描述晋东南遗存艺术的关键词。 《发现晋东南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方风格》从 地方风格 视角探讨晋东南遗存艺术,收录孟嗣徽、彭明浩、俞莉娜、熊天翼、李路珂等名家的学术论文14篇,分总论、建筑空间、造像风格、图像配置、区域传播和余论。 总论 简述了晋东南古代艺术的整体概况及各种艺术门类的主要成就与历史价值; 建筑空间 涉及佛教石窟与地下墓葬建筑空间的建构; 造像风格 分析早期造像碑与宗教彩塑造像所呈现的地方风格; 图像配置 讨论宋金元时期的壁画中图像的安排与仪式空间之间的关系; 区域传播 的讨论
郑州是我国开展考古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郑州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自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绵延发展,承继流转数千年不绝;至三代时期,郑州地区出现许多对区域文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重要遗址;秦汉隋唐以来,郑州居天地之中,九州通衢,留下了浩若繁星的文化遗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郑州地区类型全面、内涵丰富、链条完整、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遗存面貌,更好地宣传郑州的优秀文化遗产,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考古博物馆之 郑州百年考古展厅 所展示内容整理出版,以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州考古的百年历史和辉煌成就。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的考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考古之中。遥感考古对于大型及超大型文化遗产类型具有巨大优势,比如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存的空间格局、陕北长城、居延遗址群落、明清时期北京城空间形态等,再如缅甸妙乌古城分布、吴哥城市形态、古罗马时期突尼斯南部边墙长城系统等。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至第五届(2016 2021)遥感考古年会优秀论文集,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利用遥感技术取得的重大考古成就,这必将极大拓展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影响力,使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为助力世界理解中国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的贡献。
缂丝是我国古老的丝织手工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开创了以书画艺术品为稿本,用缂丝技艺制作的艺术品缂丝,在当时盛极一时,作为书画艺术的另一种形式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并为历代收藏家竞相珍藏,其艺术价值堪比传统的书画艺术品。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宋元以来古代缂丝艺术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漫漫传承路——古今缂丝比较研究》对馆藏缂丝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又将十多年来对当代缂丝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并从多角度对古代缂丝和当代缂丝进行比较,从而梳理缂丝艺术的发展脉络。
涪陵小田溪墓群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小田溪村,是以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巴人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自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1997年,三峡文物保护发掘工作启动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于2002、2005、2006、2007年对小田溪墓群(含小田溪、陈家嘴、网背沱)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共计清理墓葬65座以及其他遗迹158个。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石器、玉器等。此项发掘成果填补了川渝地区考古的空白,对完善巴文化谱系、探究族群构成和分布等,研究巴蜀文明演进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历史进程,探索川渝地区与周边历史文化关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涪陵小田溪(2002~2007)》全面记录了历次考古发掘的过程和收获,是对小田溪墓群田野考古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以及广泛、深入的多学科合作
《入山与出塞》收录李零考古艺术史论文二十九篇,分为“写在前面的话”“翁仲研究”“有翼神兽研究”“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淅川楚墓研究”“楚国铜器研究”与“读书偶记”八部分,探讨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 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 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 发掘和研究成果。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中国考古学大事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 朱乃诚 著 原价 ¥780.00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