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五代时期武人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为何会出现忠而复叛的现象?是否真的像宋太祖所说的武人是社会动乱的乱源?五代是否真的 重武轻文 ?宋初是否真的 重文抑武 ? 揭秘藏在墓志碑文里的五代武人的宦海浮沉。 本书通过解读五代武人的墓志和碑铭,为五代阶层流动、文武交流研究提供新材料。书中从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武人之文事与武功、武人之后代和转型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五代武人的家庭结构、仕宦经历、上升通道、观念信仰等,探讨并重新评估了武人在五代至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颇富启发性的议题,如:武人是否对 致治 有一定的贡献,而不只是宋太祖所说的 致乱 ;武人品德和信仰是否符合儒家的严苛标准;等等。可以说,本书是从五代之 武 追溯宋代士大夫官僚制度的源流,并透过石碑和石刻这类 文 的表现
许生根著的《英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研究: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侧影》是一部系统研究英国藏黑水城社会文书的学术著作,通过挖掘、分析英国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中的珍贵史料,从地理环境变迁、边疆开发和经略、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古时期中国西北边疆的演变历史。
许生根著的《英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研究: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侧影》是一部系统研究英国藏黑水城社会文书的学术著作,通过挖掘、分析英国藏黑水城出土社会文书中的珍贵史料,从地理环境变迁、边疆开发和经略、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古时期中国西北边疆的演变历史。
《三晋秘崖 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 文化密码 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全书按晋北、晋东、晋东南、晋中南的顺序梳理,所收石刻大多是民间所为,时代集中于魏晋到隋唐时期,以亲历考察与传世文献互证,并附大量实物图片,为山西文史、中国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碎片和可靠资料。
中国在由汉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孔子及其儒学与社会不断互动、相互影响而不断发展,曲阜历代碑刻就是其具体体现。本书以时间为序,详细梳理了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中诠释了独特的儒学发展史。通过这一历史的梳理,我们对如何认知儒学的独 值和现代意义,如何对待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便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必将获得有益的启发意义。
《碑证望都》重在一个“证”字,就是要从碑刻文字中找出望都发展的历史证据,还原历史面貌;从中找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文化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深入思考望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 本书是一部集地域性、文学性、文化性、史料性为一体的碑拓合集,全书共编著元代至民国的碑文80余篇,多为历代官府为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所作的碑文,也有当地百姓为纪念廉能之吏自发集资建设庙宇所留的碑文,是编著者几十年搜集、整理、考证、注释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
《碑证望都》重在一个“证”字,就是要从碑刻文字中找出望都发展的历史证据,还原历史面貌;从中找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文化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深入思考望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 本书是一部集地域性、文学性、文化性、史料性为一体的碑拓合集,全书共编著元代至民国的碑文80余篇,多为历代官府为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所作的碑文,也有当地百姓为纪念廉能之吏自发集资建设庙宇所留的碑文,是编著者几十年搜集、整理、考证、注释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
《碑证望都》重在一个“证”字,就是要从碑刻文字中找出望都发展的历史证据,还原历史面貌;从中找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文化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深入思考望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而,以小见大,深入探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 本书是一部集地域性、文学性、文化性、史料性为一体的碑拓合集,全书共编著元代至民国的碑文80余篇,多为历代官府为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所作的碑文,也有当地百姓为纪念廉能之吏自发集资建设庙宇所留的碑文,是编著者几十年搜集、整理、考证、注释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
该稿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书稿内容丰富,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汉简、帛书、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本书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人、平民墓志和碑铭等 材料,探讨诸色人等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 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的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从武人占优势经过文武磨合共治而达到文人占优势,宋代完成治权上的变革成为文人主政的新一代。书稿为我们观察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