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
19世纪末,荷兰汉学家高延两次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展开长时间的实地调查,并在福建厦门为荷兰、法国的两家博物馆购买中国民俗文物。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荷兰莱顿民族学博物馆现有的695件高延藏品进行整理、编目与研究,以方便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了解高延带往荷兰的福建民俗文物。
本书是国际合作研究粟特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收录了2014年8月13日至14日在银川举办的“粟特人在中曰: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包括来自中国、口本、美国、英国、法同等各国学者提交的48篇论文的所有中文文本和3篇英文原本。本书与2005年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堪称姊妹篇,与后者相比,本书更着重粟特相关的墓志、葬具、画像等出土材料的刊布与研究,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历史面貌。本书的出版无疑会对国际范围内的粟特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出古陶文文字编》是一部古陶文字形类工具书,具有材料新、字形新、观点新、编排新四大特点,由凡例、正编、合文、附录、音序检字表、笔画检字表等组成。正编部分共分为十四卷,按照时代和地域分栏,字头排列大致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一书顺序。为避免字形失真,本书收录的字形,尽量采用原拓扫描录入。字迹不清晰的一般不收,字形特别重要的同时附摹本收录。原拓与摹本同时出现时,仅出原拓出处。每一字头下所收字形为具有文字学意义之典型字形,各类异形异构字尽量全数收录;字形残缺过甚者一般不收。每字下大多标明出处、辞例,以便查核。《新出古陶文文字编》立求做到形不失真、释字准确、编排合理,是一部反映古陶文研究成果的力作,对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战国文字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承德地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特点及馆藏品特色的同时,博物馆围绕“以观众为本,让文物来说话”的办展原则与理念,举办推出了系列展览,展出精品文物近700件。其中地上一层展厅设置基本陈列两个:“文明·交流·融合·发展——和合承德从远古走来”“避暑山庄——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展览面积2000余平方米,集中展示了承德从石器时代绵延至今的历史及古建园林艺术。临时展厅两个,展览面积共700平方米,展厅环境设计简洁,以浅色调为主,这里曾与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 一级博物馆联合举办“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玉寓吉祥——馆藏玉器展”等临时展览,使观众在了解清宫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
《淮阳平粮台》(上、下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系列考古报告之一,十多年来该系列已出版14本考古报告,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平粮台遗址时代跨度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和战国楚墓、汉墓等,其中以一座龙山文化城址最为重要。在平粮台龙山城址发现了陶排污管道遗迹,这是目前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排污管道,是古人在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城内还发现有房址、陶窑、墓葬和灰坑。平粮台古城的始建年代当在距今4500年以前。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城的出现、文明的起源有重要价值。
致远舰和经远舰沉船遗址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繁多,分为武器、船体构件和生活用品三类。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进行保护修复的致远舰出水文物352件/套。经远舰出水文物513件/套。主要文物材质类型包括有机质、金属、陶瓷。多数出水文物器型规整、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军事等价值。《致远舰与经远舰出水文物保护修复》主要介绍了致远舰和经远舰出水文物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情况,涵盖致远舰和经远舰代表性文物介绍、文物科学分析、病害分析、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典型性案例介绍等内容。
邛窑遗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世人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认识、研究历程。从猎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现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的开放展示,邛窑所代表的四川地区、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面貌、文化特征成为区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古陶瓷研究 第二十九辑 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辑,主题为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共收录论文46篇,内容涉及邛窑陶瓷研究、邛窑窑业技术研究、唐宋时期窑业特点研究,不仅有陶瓷史、文物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还有文物修复方面的前沿技术,《中国古陶瓷研究 第二十九辑 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为全彩文集,论文图文并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文物地图集黑龙江分册》通过目录、概述、各市县文物地图、各地重要文物图、各处文物单位简介条目和索引等,共计收录黑龙江省境内的文物点四千多处。这套文物地图集资料准确,收录齐备,图文并茂,堪称反映黑龙江文物全貌的工具书。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 20》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吕梁市一级文物画像石卷,本卷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百余件画像石进行了收录,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画像石的一次细致梳理,也是以书面形式向大众展现,不仅是研究上难得一见的资料,也对文物知识的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
南宋金银货币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发现的古代金银货币新品种。形制有金铤、 、金页和各种各样铭文的大小银铤等。自1955年湖北黄石市出土了银铤窖藏和1956年杭州火车站附近出土金铤以后,浙江杭州、湖州、温州,安徽六安,河南方城,江苏溧阳,湖北黄石、蕲春,四川双流,江苏南京等地先后出土南宋各类金银货币千余件以上。这次南宋金银货币的集中展出和图录出版,以期让 多的人透过金银货币了解京城临安的富庶和繁华,感受那段逝去的历史。
《穿越时空的精灵:玄鸟堂藏品鉴赏录》分为“印章·砚墨”、“玉器”、“瓷器”三编,共收录了玄鸟堂所藏的161件(套)古器物,并由玄鸟堂主人撰写鉴赏文字。《穿越时空的精灵:玄鸟堂藏品鉴赏录》所收入之古器物,均曾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玄鸟堂收藏展》(2013年7月)上展出。全书330余页,大16开精装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