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 中 华 与 中华 的概念, 文明 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 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一部中国古代陶瓷史,融人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史。“华夏遗珍古瓷文明展"集结的《观瓷——华夏遗珍古瓷文明展珍品集》一书,既有淳朴的民俗意趣,又有恢宏典雅的皇家风范。千余年遗珍古瓷的异彩缤纷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深和审美情怀。它带我们走近、寻访沉淀千年的古陶瓷文化历史,聆听洞穿历史的回音。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文集》旨在更好地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工作。2014年西安大唐西市组织外专家分三批44人次先后对欧洲、西亚、中亚11国的丝绸之路遗址遗迹进行了学术考察,回国后组织了各位专家撰写了考察随笔,遴选了204张照片,汇编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文集》。
武周倒台,李唐复归。武则天被迫传位给三子李显。李显懦弱,致使皇后韦氏、上官婉儿、武三思沆瀣一气,任人唯亲,把持朝政。李显的侄子临淄王李隆基面对混乱的朝廷纷争,内心充满忧虑。于是,他决定联合姑姑太平公主,欲除掉韦氏集团,力图让朝廷的政局,重回正轨;太平公主则想以此扩大她的政治影响力,为独揽朝政提供方便。貌合神离的两人如何在这波云诡谲的大明宫中搅弄风云?摇摇欲坠、腐朽不堪的大唐又将走向何方……
《嵩阳石刻集记》是编乃康熙癸丑叶封官登封知县时作也。登封地在嵩山南,故其所录碑刻,以嵩阳为名。考此书初出之时,顾炎武、潘耒皆尝议之。炎武之言曰:“《开母庙石阙铭》‘重曰’二字出《楚辞·远游篇》,所谓言之不足而长言之也。井叔误以为重日,而言是年月一行。案此一行今存六字,二年之下,重曰之上,空石未镌,益明其非纪日矣。”耒之言曰:“太安二年《后魏中岳庙碑》,今在登封县。天宝十四载少林寺《还天王师子记》,今在少林寺。井叔《石刻集记》不知何以遗此?”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应地,研究者们出版了各种典籍,有的写专门化、不同主题的历史,有的写不同朝代的历史,出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精练的文字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多领域的文化等,内容广泛,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体现出贯穿人类历史的线索,能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国学今读系列:中国通史(耀世典藏版)》还精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村居空间,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其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空间布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和历史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干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理念以及围绕这些传统村落而形成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发之根的乡土文明的精神内核高度切合,在当代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村落传统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结合起来,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是许多专家学者、传统村落管理者以及对传统村落及其乡土遗产满怀热爱和深情的古村守护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次论坛在来自各主要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坚持在传统村落管理线,致力于维护和改善村落自然和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守护者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下,集思广益,各
李均明,长期从事研究古代简牍的整理与研究性工作,曾参加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居延新简、连云港尹湾汉墓简牍、长沙走马楼简牍的整理及相关八种书籍的撰写工作。这本《耕耘录:简牍研究丛稿》是李均明先生近辑成的学术论文集,共收录28篇,涉及学科诸多方面。这些学术论文,在领域的广度和探索的深度上,都显示出李均明先生新的研究成绩。
《敦煌学通论(增订本)》是一部学术性普及读物,既有学术著作所具有的严谨性,又有普及读物不可或缺的可读性。全书以“千载沧桑话敦煌”“艺术瑰宝千佛洞”“扼腕愤谈伤心史——敦煌文献被盗记”“敦煌遗书——百科全书式的宝藏”“敦煌的科技资料”“敦煌学研究遍天下——敦煌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概况”等六章三十三节内容,对敦煌的历史、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敦煌学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作了全面叙述,对敦煌学的各个方面及研究状况作了全面介绍、论述。书稿中所引皆有注解,且极为详细,是初涉敦煌学的学者及爱好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极好教材,对于敦煌学研究者也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古今中外建筑中常见的动植物装饰为主题,不仅用插图的形式向小读者们展示了这些装饰的外观,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们背后的传说及独特的精神内涵。你会在书里看到古埃及神庙柱子上的纸莎草,苏州园林门窗上的“岁寒三友”,中国古代书院牌坊上张嘴能吐出一本书的麒麟,还有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创造的五彩蜥蜴。 你会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地区和时代背景下,还能有那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见的龙,代表着皇权和吉祥,而龙在西方却是极为不同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探索建筑之美,挖掘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神奇生物吧!
《从日本人手中夺回的商代甲骨 齐鲁国宝传奇》不仅为了介绍文物本身的价值,还希望通过揭秘文物背后的曲折故事,点亮历史深处的人文光泽。因为我们相信,总会有一些光泽,能安抚我们内心的浮躁;总要有一些光泽,为快速发展的时代,寻找底蕴丰富的心灵依靠。《从日本人手中夺回的商代甲骨 齐鲁国宝传奇》通过对珍贵文物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和文物经手者的面对面采访,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