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 中 华 与 中华 的概念, 文明 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 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本书以文物的角度,讲述文物前世的故事与今生的传奇,用文物背后蕴含的精华意义来一步步诉说杭州的人文历史与繁华。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从粗糙到华美、从简约到繁杂、从远古时期到清末近代……串联的文物故事所展示的也是杭州的历史发展轨迹。
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许多新发现,使这座淹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青龙镇是上海城镇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青龙镇遗址考古确证了青龙镇是上海较早的贸易港口,也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 本书将从青龙镇的历史地位、青龙镇历年考古发掘记、隆平寺塔地宫重要发现、青龙镇出土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讲述这个上海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作为纹样的一个类型,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同主题纹样的演变基本同步,种类繁多、面貌丰富,反映了唐代金银器纹样的装饰特点。《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应用史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从题材、区域类型及与形制关系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角隅纹样的不同题材类型及其各自应用特点、规律;并在分析过程中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通过列表分析角隅纹样各类型分布特点、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并与形制和构图演变相结合,确立了形制对纹样的决定作用,以及纹样对器物装饰和塑造作用,把饰与型的关系提高到相辅相成、结合的境界,揭示唐代的时代审美风尚和文化追求,具有的学术价值,也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本书收录十余篇祝勇关于故宫的文学作品,以朝代为序排列,讲述了故宫里的“中国故事”。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故宫的书画、建筑、历史人物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祝勇是文字的高手,是历史的侦探,他站在时间长河的此岸,遥望彼岸,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请跟随祝勇,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聆听故宫里的“中国故事”。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王蒙(作家)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
本书为系列学术论丛,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13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
《蜀学》第十八辑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潘殊闲主编。本辑设蜀中名人、巴蜀文献、蜀学史料、蜀文化史论和蜀学杂谈五个栏目,收录文章22篇,字数50万余字。涉及扬雄、陈子昂、苏轼、苏东坡等蜀中历史文化名人;“蜀文化史论”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南宋遂宁府宗室、王闿运与尊经书院、外国人对四川文化的认识等;“蜀学杂谈”让读者对何元普、罗元黼等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辑有不少文章发蜀学之先声,对认识中华 传统文化之一的“蜀学”文化,有相当的启迪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著作,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主要素材之一。本书含有107张图片,再现了探险考查所见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新疆天山以及在南北方向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英国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书以古今中外建筑中常见的动植物装饰为主题,不仅用插图的形式向小读者们展示了这些装饰的外观,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们背后的传说及独特的精神内涵。你会在书里看到古埃及神庙柱子上的纸莎草,苏州园林门窗上的“岁寒三友”,中国古代书院牌坊上张嘴能吐出一本书的麒麟,还有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创造的五彩蜥蜴。 你会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地区和时代背景下,还能有那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见的龙,代表着皇权和吉祥,而龙在西方却是极为不同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探索建筑之美,挖掘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神奇生物吧!
云和县委县政府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成果,本书对云和的“和文化”传承做了两方面的探寻、梳理和总结: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生之“和”。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善之“和”。这是中华“和”文化中推崇的人我合一之道。在人我之辩中,与西方视“他者”为异己的利己主义传统不同,中华 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与“他者”的和善,并由此而推崇和气、和睦、和合、和美之德的养成。云和的乡土文化堪称是对这一和善之德具象、直接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