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 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本书以古今中外建筑中常见的动植物装饰为主题,不仅用插图的形式向小读者们展示了这些装饰的外观,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们背后的传说及独特的精神内涵。你会在书里看到古埃及神庙柱子上的纸莎草,苏州园林门窗上的“岁寒三友”,中国古代书院牌坊上张嘴能吐出一本书的麒麟,还有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创造的五彩蜥蜴。 你会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地区和时代背景下,还能有那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常见的龙,代表着皇权和吉祥,而龙在西方却是极为不同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探索建筑之美,挖掘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神奇生物吧!
《法华经》是重要的大乘经典之一,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被崇为“诸佛之密藏,众经之实体”。《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系统地考察了北朝时期敦煌《法华经》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信仰思想及背景。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伴随着我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大遗址所在地居民生存、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让遗址区的百姓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渡到躺在遗产上享福,达到多赢的局面;实现大遗址保护从突击式、抢救性、应急式向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转型中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从构建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长效机制的视角,对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城市
作为纹样的一个类型,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同主题纹样的演变基本同步,种类繁多、面貌丰富,反映了唐代金银器纹样的装饰特点。《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应用史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从题材、区域类型及与形制关系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角隅纹样的不同题材类型及其各自应用特点、规律;并在分析过程中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通过列表分析角隅纹样各类型分布特点、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并与形制和构图演变相结合,确立了形制对纹样的决定作用,以及纹样对器物装饰和塑造作用,把饰与型的关系提高到相辅相成、结合的境界,揭示唐代的时代审美风尚和文化追求,具有的学术价值,也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埃及学的故事就是英雄和恶棍的故事。 希罗多德,底比斯盗墓贼,偷窃方尖碑的罗马人,木乃伊商人,主要的欧洲博物馆,比拿破仑军队搬走的古董还要多的马戏团大力士乔万尼??贝尔佐尼,精明的领事和冷酷的帕夏,发掘图坦卡蒙坟墓的霍华德??卡特…… 最终,英雄和科学家可能会获胜,但我们为这场胜利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幸运的是,古埃及的神秘性在劫掠者和火药的破坏中幸存下来。埃及是永恒的,它吸引着游客,并带来了未来的希望。阿蒙神仍然日夜不停、永无止境地穿越天际。
考古学强调地下出土资料的完整性,把古代艺术品看作共存关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过去那种只重孤立的艺术品而舍弃一般遗物的错误做法。本书在收集资料和研究中即是按照这一原则行事,力求将画像铜器放在完整的墓葬环境中探索。画像铜器的出土环境、所属阶层以及所在墓葬与周围墓葬遗存的关系都将成为考察画像铜器的重要信息。 本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几项。,从分区入手建立起一个客观体系,便于读者把握这类文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地区差异性。第二,在纹饰研究方面:笔者从美术史注重“观看”的思考角度着手,提出了画像铜器的观看和观者身份问题,探讨它们对于拥有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重新思考画像铜器的性质的必要性,指出此类器物性质的多重性。除此之外
导言·青铜之殇余念忠、章·青铜岁月余念忠、第二章·青铜痕迹余念忠、第三章·青铜检测余念忠、第四章·青铜珍藏卢志禹、第五章·青铜诗章纪宇、结语·青铜之殇余念忠。
《北大荒文物的诉说/北大荒历史文化丛书》收入《毛泽东给北大荒人的一封信》等,这样记录北大荒珍贵历史文物的文章,从北大荒文物的角度讲述了北大荒由亘古荒原变为美丽富饶的大粮仓的艰辛历程。为北大荒几代文艺工作者树立了一座丰碑,堪称一部北大荒文学艺术的“袖珍百科”。
《炳灵寺石窟:高峡平湖的石室造像/丝路物语书系》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三十余件、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炳灵寺石窟:高峡平湖的石室造像/丝路物语书系》选取炳灵寺石窟精品文物三十余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炳灵寺石窟:高峡平湖的石室造像/丝路物语书系》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本书为系列学术论丛,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13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