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将以日本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基本出发点,对日本旧石器至古坟时代的考古文化特征、农业起源、聚落布局、埋葬习俗、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原始宗教、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日本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楚器名物研究/荆楚文库》原为《世纪楚学》丛书中的一本,2012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现拟收入《荆楚文库·研究篇》。历史名物是人类社会风俗、文化和信仰的重要载体,折射人类文明的诸多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楚器名物研究/荆楚文库》从大量出土的楚国遗存以及楚国简牍文字材料着手,对服装配饰、饮食器具、车马舟楫、建筑陈设等楚国的历史名物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全面的研究。试图通过详细分析名物来展现楚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了解和认识楚国灿烂的文化和古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施蛰存先生北山楼藏碑经眼百品,作者以经眼辑录的视角,从北山楼藏碑中精选百余品有趣味的、鲜见的拓本,每品图版影印全形、局部,以及前人题记钤印等三五幅,共有图片400幅左右,尽 可能地还原北山楼收藏金石碑版拓本的过往陈迹,强化史料直观性。
何谓华夏,何以中国?是三千三百年前,殷墟开辟鸿蒙;是三千两百年前,三星堆伴月而生;是孔子两千五百年的思想之光;是兵马俑两千两百年的赳赳秦风。一千七百年前,我们从敦煌拥抱世界;一千三百年里,我们在布达拉宫点亮心灯。苏州园林,一千年的壮志风雅;西安碑林,九百年的翰墨津梁;六百年,十甲子,紫禁城。本书推介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其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恒久魅力。《 宝藏.第三季》立足于广受好评的同名电视节目,结合相关考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集节目内的精彩片断和节目外的文物写真,推介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其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恒久魅力。
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通过对西北简帛出土遗址作阶段性的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寻找我们的学术根基,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 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江苏沛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合集。江苏省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王朝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沛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涵盖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铁器、碑刻、古籍、书画等十余个种类共2000余件。汉代彩绘陶器为馆藏特色,大风歌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沛县博物馆基本陈列“青石镌史”是沛县石刻艺术的精品陈列;“龙飞沛泽”采用复线陈列形式展示了沛县古代历史和珍贵的馆藏文物。 本书介绍了沛县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要文物,按照文物分类划分十余个单元,图文并茂,对馆藏文物做了详细介绍。本书插图精美,介绍准确,阅读本书的体验不亚于现场参观一次沛县博物馆,且对其馆藏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本书亦可作为参观沛县博物馆的导览手册,实用性和收藏性兼具。
《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以模拟实验与科技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洞沟遗址石料热处理后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针对水洞沟出土的石制品,设计了全面的模拟实验,获取热处理石制品。通过观察对比、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总结出水洞沟石料热处理后的特征,并发现古人通过热处理改变石料的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其打制性能。依据实验结果,我们从水洞沟遗址2号、12号地点甄别出热处理石制品110件。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古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热处理技术,理解不同原料间的打制性能的差别,并将之运用于石器制作、使用中,提高了石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古人类对热处理石料存在搬运行为。 通过本项研究,确认东亚地区存在热处理行为,水洞沟热处理石制品的发现为亚洲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