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是西方古典学界、古代史百科全书 新宝利 (德国)(Der Neue Pauly)系列的一种。《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沿袭了 新宝利 丛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累积了世界古代史各专业领域新且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其深入浅出的扼要论证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被学界誉为是目前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古代世界历史的地图集,是世界古代史研究非常具匹配专业地图集,为读者提供了传统的和新兴的具有史地前沿性的学科成果,从中能看到西方史学界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本历史观以及这种史观对今天古代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影响。 作为迄今为止非常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世界古代历史的地图集,本书的特色在于全书共收录161幅彩色地图与44幅插图,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古代近东)至公元15世
本书收录的地图,是从搜集到的400 多幅长春历史地图中精选出来的,其不乏珍贵的手绘本和孤本。时间自1800 年长春厅设治开始,至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止,涵盖清代、民国、东北沦陷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春厅、长春府、长春县、长春市(东北沦陷时期称 新京 )等辖区的历史地图,共计106幅。本书收录地图分为三个图组,即区划地图(17 幅)、街路地图(41 幅)和专题地图(38 幅),另加一附录:包括今天长春市所属的五个县(市、区)的历史地图(10幅),以及两份布告。这部《长春历史地图集》将长春城市历史以一 种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填补了长春历史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对长春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等。
美国哈佛大学是海外汉学研究重镇,拥有极为丰富的中国研究资料,其中古旧地图的收藏亦可谓琳琅满目。本书以提要形式主要介绍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刊印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相关古旧地图,其中既有传统中国舆图,也有众多15世纪以来西方发行的与中国相关的地图,在此基础上,逐一为古旧地图编撰提要。全书介绍的地图共分为七大类:行政区划图、军事战争图、城市地图、河道海岸图、地形图、交通邮政图以及其他专题图。每份地图的提要主要包括地图的内容、历史背景及价值和基本数据等方面,并在提要后附该地图的馆藏地索书号和Hollis Number,以便于读者查阅相关地图。 本书不收录任何地图。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共2册)(精)》由无名氏著,《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书,原书均为抄本,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两书作者均已无考,约分别成书于明中叶和清初。《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 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两书为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祁连山关键区人类活动变化与影响”科学考察的总结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主要内容包括:祁连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发展进程,以及2017年重锤治理后的人类活动变化;区域矿山开发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区域经济及农牧民生计转变的影响;基于条件估值法核算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的远程耦合价值;提出祁连山生态与生计双赢的绿色发展策略等。本书系统综合前期数据及科学考察中获得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为区域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生态资产向金融资产的有效转换提供科学依据,为祁连山地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路径。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共2册)(精)》由无名氏著,《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书,原书均为抄本,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两书作者均已无考,约分别成书于明中叶和清初。《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 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两书为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以广东德庆为立足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及乡土风情风物,所涉遍及西江流域。德庆虽为粤西僻县,然其所处 交广道 适中位置,素有 粤西舟车之会 美誉,更有 潇贺古道 沟通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倘若搜钩交通,既可研究佛教东传路线之史阙,又可考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之线索;若陆贾祠于德庆锦石山下,则汉使南来,必经此地,复有悦城龙母祖庙碑刻、香山古迹遗存、三洲岩摩崖石刻、元代学宫硕遗等,以地方人物轶事、文物遗佚,究心考索,遍地有宝待发,可谓视野不及而被忽略的文化宝库。 本书留心乡土民俗、田野调访、参互考定,补地方史志之阙;广搜遗闻轶事,图文并存,钩稽地志失载之因,揭其奎壁光而弘扬焉。适合文史爱好者及相关学术研究者阅读。
《舆地广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欧阳忞撰。全书三十八卷,记述历代地理沿革,反映了北宋后期的政区建置情况。《舆地广记》与以前和同时代的历史地理学著作相比,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前四卷首叙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