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 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这是一部收集回忆瞬间的作品,一位资深记者用镜头将过去50年间的城市街景与居民生活一一记录。在那个照相金贵而稀缺的年代,这些画面不仅是这位记者的人生旅程,更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的征途写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时代变迁与民生大事。 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也许会追忆旧日时光;新生于繁华新世纪的人们,也许想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厘清我们来时的道路,才会更珍惜现在,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屋顶;八十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九十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年华流转不自知,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需要在某一刻驻足,将这些时代与人的记忆细细
本书属于 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 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为译著,主要叙述日本杂志记者深谷松涛、画家古川狄风两人自1915年12月至1918年3月多次深入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进行调查以获取各种信息的踏查记。书稿主要由 千山绘画巡礼 满洲乞食旅行 海洋岛观捕鲸 长白山探险记 鸭绿江遇险记 蒙古横越记 等部分构成。此书是了解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对中国行为的珍贵史料,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黄河从哪里起源,流经哪些地方,对各地产生了何种影响,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 这些才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该熟知的黄河的真实样貌。本书稿面对大众读者,以黄河一路奔腾到海为轴线,探源溯流,娓娓讲述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故事。书中穿插多幅高清图片,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轻松获取与黄河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精选作者在期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以及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文稿,以现代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和教育观为主轴,系统化归纳梳理结集成册。本书与作者2018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一脉相承,但又凸显两个新认识:一是提出现代地理学独立性本质在于本体交叉性,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更深的洞察力;二是思考培养文理思维兼备的新型地理学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全书四篇:第一篇畅述探索现代地理学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第二篇宣讲树立本体交叉科学观必定引申出服务社会的应用观和培养文理思维兼备新型地理学人才的教育观,本体交叉科学观是 三观 之本,驱动现代地理学成为一门富有魅力的独立学科;第三篇以作者应用现代地理学研究范式于农业实践的案例,论证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的根基;第四篇从顶层设计、培养目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本书通过梳理黄河 善淤、善决、善徙 的自然特点和黄河流经三角洲的变迁历史,揭示历代三角洲人治水用水理念的变化、工程建设、工具变迁、人物故事以及治水咏水的民俗民谚、诗歌碑文等。力图通过勾勒历代三角洲人与水同生死、共命运的鲜活历史画面,讴歌人民不畏艰难、英勇创业的抗争精神。
如果乌巴花献于佛台的话,那蜜蜂我也愿进入佛堂。 这是他蘸着青稞酒写在风马藏餐吧原木桌子上的一句诗。他,就是那个*次见到我,就笃定地认为我是绿度母的化身的藏族男子。也是他,使我只身一人在遥远的高原腹地的旅行,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不真实。但在拜谒了一座又一座寺院,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开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写的那句诗的意思。而我的一个人的藏地之行,虽然充满了旅途的艰辛,但直到今天,闭上眼睛,我仍能清晰地看到风马藏餐吧缝着吉祥八宝的蓝白色棉布门帘,还有高原明丽的阳光穿过雕刻精美的窗棂......本书为《一个人的藏地》精装版,作者在修订的过程中,续写了十年变迁后灵魂人物 朵朵 的人生际遇,更增添了厚重的现实感。
刘森林著的《八闽撷珍(山海堡楼移民)》系统地介绍和阐述古代和近代福建各地丰富多彩的城乡建筑、人居环境以及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广袤的山地,清澈的河流,曲折的海岸线,宽阔的海洋、滩涂和嶙峋的岛屿,构成了八闽独特而多样的地理图景。汉唐两宋北人的数度徙闽,融铸了中原传统文脉和八闽地域文化的一体多元,成就了特色鲜明的山居农耕文明和蓝色海洋文化。海洋,不仅是古代八闽经济和社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近世闽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的焦点区域,也成就了闽中土堡、闽南大厝、闽东纵向厅井型住居等建筑类型和典范,斐声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以及涵泳其间的风土习俗、信仰观念、自然物质、人文景观和语言移民等元素。 本书内容丰瞻,简明通达,
作为客家民系重要聚居地的深圳市坪山区,曾经长期位于深圳的边缘位置,在近几年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重要门户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也因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让不知道坪山的人,开始了解坪山;让了解坪山的人,发现一个新坪山!本书通过 君从何处来 地名探微 滨海客家 姓氏探源 百年学堂 东纵之乡 绿水青山 围屋撷英 等八个章节,从坪山的历史沿革讲起,带领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深圳市坪山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山水文化。 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
40多年来,深圳已从 摸着石头过河 的 试验田 迈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位于深圳福田的园岭,有着特区建立以后较早规划、成规模的工业区;有着深圳早期的移民社区;集聚着早期的 八大文化设施 园岭记忆,是深圳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是一本讲述深圳市民、园岭居民的社区记忆的非虚构图文书,通过 深圳移民史,因园岭而不同 乐学深圳 的园岭基因 文艺园岭的烟火味 咖色的园岭慢生活 新之又新的园岭 等五个章节,从 园岭人家 的平常视角,讲述园岭在经济、教育、文化、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发展及成就。以家庭为观察切点,用个体鲜活的视角,讲述工作、生活在园岭的真实生活历程和家庭迁徙史,以 园岭家事 来呈现这场人类历史上罕有其匹的移民潮中人类家庭之命运图谱。 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
为了激活长江历史文化资源,阐发长江文化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国家于2022年1月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了响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围绕三峡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开发利用其中三峡库区文化资源调查工作。本书系统梳理了长江三峡库区2000余处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为长江三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本书系统整理的三峡文化资源包括:水利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景名胜区、与三峡有关文博设施、与三峡有关的可移动文物、与三峡有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等。
刘风山编著的《纽埃(新版)/列国志》介绍了纽埃位于南太平洋地区,是“波利尼西亚之礁”的一部分。纽埃全国由14个村庄构成,农业与旅游业是主要经济支柱。山芋和诺丽果是代表性农产品,因其 的品质享誉 市场,其编织工艺也 特色。纽埃气候温和,风景迷人,是南太平洋地区旅游的天堂。
该书为作者的散文集,分为 苦难砺筋骨 诗书养精神 寸步走天涯 瓯越潮依旧 四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的生活感悟、读书心得、心情杂记、风景游记等内容。该书语言文字优美流畅,颇具文学气息,且贴近生活,与当下联系紧密,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对历史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是一本值得读者在闲暇之余品读的优美的散文集。这本书集记录下作者从温州出发到长安的点点滴滴,学习、创业、生活的跌跌撞撞,也是近五年来发表过的随笔。自庚子年春节疫情以来,读书、写字、跑步、喝茶成了作者几个月里的全部生活。平时疲于奔命的他因此有大量的时间去冥想与思考,期间大约写了五、六万字。作者也尝试去写风格浪漫、节奏偏缓的游记散文,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生命、生活的体验感也从此加深
此次选编刘师培著作之精华,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论经学,二为读书札记,三为论文学,四为教科书。丛书共六册。册《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等六种,以论经学为主。第二册《读书随笔》《读书续笔》《左盦题跋》等六种,基本为读书札记。第三册《中国文学讲义概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附录》《论文杂记》,三者为刘师培文论之核心,故以《中国文学讲义》为名。其中《中国文学讲义概略》本系单独成书,所述内容在专讲魏晋六朝文学的《中国中吉文学史讲义》之前,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且其书除《刘申叔遗书补遗》中收录外,传本罕见,价值颇高。第四册为《中国历史教科书》 第五册为《中国地理教科书》。第六册为《经学教科书》《伦理教科书》。清末民初,各类学校相继成立,代替古代书院,这是教育史上的
本书共十章,内容围绕梅州的区域环境与资源评价、民族构成与人口评价、农业生产与产业布局、工业生产与产业布局、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客家民俗风情与文化、客家山歌与客家童谣、客都名城与世界寿乡等方面展开。本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梅州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情况、民俗风情以及客家文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梅州市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客家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读者对社会经济、客家民俗风情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深圳河是深港界河。由于界河管理原因,深圳河一直不为人所知。源头在哪里?为何成为界河?治河成效如何?有何变化?深圳河有着太多的故事。本书从 溯源 烽火 边境 通路 再造 净水 六个章节,为深圳河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讲述。 溯源 关注历史沿袭和地理发展, 烽火 讲述明清至抗战时期的斗争故事, 边境 着眼特殊地理位置映衬改革开放, 通路 以口岸建设为主体讲述历史故事, 再造 核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治理洪涝灾害以及河套开发, 净水 反映深圳河水质的污染治理并反映追求生态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