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神州 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本书为专门探讨春秋时期齐、卫、晋、秦四国交通路线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国别为划分依据,以春秋时期齐、卫、晋、秦四国为研究范围,以《左传》中战争、盟会等空间移动记载为核心,兼及巡狩、遣使、出奔、迁徙、婚姻、丧祭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和考古出土报告,以及卫星地图等数位资料,逐一分析齐、衡、晋、秦四国的交通路线,还原了春秋时期中国北方的主要道路交通网络。了解先秦时期交通样貌,对把握秦汉以降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经纬华夏》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大地中国》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书稿从先秦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黄河、淮河、济水、长江、湖泊的变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变迁,水利工程建设)、植被环境、动物环境(分布与变迁)、土壤环境、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风灾、霜灾、雪灾、雹灾、生物灾、冻灾、震灾、疫病等)、环境与文化、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等多视角地研究先秦时期的环境变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期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借鉴和帮助。 黄尚明先生借助考古科学和考古报告(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土壤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对远古的史前史部分进行了深入探索,让我们对于远古的环境状况有了更多了解,把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黄尚明先生不仅研究了夏、商、周、春秋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 空间 的观念与方法,思考 空间 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 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 。全书分为 区域多样性 核心与边缘 城市与村庄 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 王朝的 核心区 及其变动 , 内地的边缘 , 权力与城市空间 , 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 等主题。作者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是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发展。本书在充分、利用相关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历史渊源和学术背景、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编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学科建设及成果等方面,并辅以学科大事记,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各个阶段作了客观和比较全面的历史呈现,为该学科留下了尽可能全
推荐语: 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中西方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 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 西南一隅 ,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作为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罗哲文先生早在1940年底跟随著名古建筑学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先驱者梁思成先生研习古建筑开始,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进行了筚路蓝缕的大量实践与探索。在长达70多年的保护与研究过程中,罗哲文先生也写下了多篇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文章,对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实践体例奠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本书就是在罗哲文先生多达千万字著述文章中遴选而成,主要分为理论探索与实践报告两个部分,配以百十张经典图片,客观反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全过程。全书编排体例科学合理,学术语言表述规范严谨,是关于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奠基之作,具有该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本书详细讲述了1942年9月27日,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装载一些日本官兵以及1800余名英军战俘和财物,自香港开往日本。途经浙江省定海县东极岛海面时,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击中,后被闻讯赶来中国渔民营救。通过深入研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证,展示了中国人民冒死救援落难盟军的大无畏精神,至今仍具有历史研究与现实应用的价值。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 《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 主要从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湖泊的变化等)、植被(文化用品消耗、造船业消耗、建筑消耗、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盐业等)、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等角度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本书以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盐为主线,对澜沧江流域的盐业生产状况以及盐业兴衰导致的社会变迁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轴线,选取该流域上分布着的几个盐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青海省囊谦县、云南省兰坪县和云龙县等。全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步:一是掌握澜沧江流域盐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流程所包含的各个元素,二是运用历时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盐如何推进区域族群互动等,三是探索盐业生产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全书除了研究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外,还结合作者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与当地档案馆收藏文献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填补了澜沧江流域盐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部分空白。
苏州地处江河湖海间,湖塘密布、河汊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著名的 东方水城 。千百年来,苏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城市最鲜明的特质。为了进一步梳理苏州水文化资源,做靓江南文化的水文章,特编纂本书。本书着眼苏州全市域,从多个方面制作水文化地图若干张,标注相应的文化资源点位、游览线路及注意事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包括地图、古地图、手绘地图、照片、老照片、文字介绍等元素),在文化展示、文化科普、文旅推广、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涵育人人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海地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东接多米尼加,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1492年被哥伦布发现后,先后沦为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海地是西半球富庶的殖民地之一,被誉为 加勒比海上的一颗明珠 。1804年,海地成为拉丁美洲个独立的国家。海地文化融合了非洲、欧洲、印第安等不同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海地在解决贫困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依然不断地进行探索。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海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外交等,对于国人了解海地的历史与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 《秦汉环境变迁史》 从秦汉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海平面和湖泊的变化)、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的变迁及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植被、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等多角度地研究秦汉时期的环境变迁。书稿史料丰富,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疫病、战争、自然灾害等都会产生影响。作者李文涛先生提出:环境变迁对经济、军事乃至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恶化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发生,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死亡、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危及政权的存亡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是 中国学科出版工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充分利用历史地理学、河口海岸动力学与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两浙海塘技术与海塘型制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海塘修筑与王朝统治、乾隆南巡等宏观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清代两浙鱼鳞大石塘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运作、技术选择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复杂交织,展示了历史文化 自然地理学在水利史、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书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土壤与地貌(对地理大环境的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分类、从地质和农业角度认识土壤和地貌等)、水环境(人们对水环境的认识、各地的水系、水利建设、黄河的水患危害治理、运河治理、对海洋海潮海岛的认识、对滨海的开垦与保护等)、植被环境(对植物的认识、种植的风气种类、引进的植物、植被破坏、植被保护、各地的植被概况等)、动物环境(有关动物的文献、动物的种类、动物的饲养、对动物的保护)、矿产分布与利用、环境观念与环境保护(环境情节、环境哲理、环境观念、环境管理等)、区域环境、城乡建筑环境、自然灾害与影响(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疫病等,应对灾害的举措,环境灾害与明清的衰亡)等角度研究明清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