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是西方古典学界、古代史百科全书 新宝利 (德国)(Der Neue Pauly)系列的一种。《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沿袭了 新宝利 丛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累积了世界古代史各专业领域新且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其深入浅出的扼要论证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被学界誉为是目前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古代世界历史的地图集,是世界古代史研究非常具匹配专业地图集,为读者提供了传统的和新兴的具有史地前沿性的学科成果,从中能看到西方史学界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本历史观以及这种史观对今天古代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影响。 作为迄今为止非常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世界古代历史的地图集,本书的特色在于全书共收录161幅彩色地图与44幅插图,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古代近东)至公元15世
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利于读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本书的问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经纬华夏》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大地中国》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 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本书是"中国学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精选了谭其骧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代表性的经典论文29篇,包括《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秦郡新考》《新莽职方考》《湖南人由来考》《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等,以彰显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
葛剑雄师从谭其骧院士,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本书是"中国学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精选了葛剑雄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包括《西汉人口地理》《中国移民史 导论》《中国人口史 导论》,以及9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著自出版或发表后,皆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我国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有重要意义,以彰显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
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经典著作中的一卷,汇集了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教授的经典著作和论著。周振鹤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书将其一生中在历史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成果汇集成册,从他的两本经典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和他重要的学术论文三个部分展示了周振鹤教授的学术成果和在史地研究中的贡献。
蜀道究竟多重要? 维护着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连接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商贸互动,接合着南北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流动! 蜀道留下多少历史印记? 绝壁栈道、奇险关隘、山城古堡、绝美石窟、摩崖碑刻 蜀道激发多少文学创作? 初唐四杰 的王勃赞 宇宙之绝观 ,天才李白呼 难于上青天 ,诗圣杜甫叹 剑门天下壮 ,更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喟叹! 蜀道蕴含了多少生态智慧? 万株参天柏,世代守护。满目青翠,感受与古人同此的行道阴凉! 蔡东洲教授主编的《蜀道十讲》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蜀道普及社科图书。本书从蜀道的线路变迁、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历史遗存、行道古树、摩崖石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域外旅人等十个专题讲述蜀道故事,传承蜀道文化,让蜀道不断发挥其du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本书属于 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 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为译著,主要叙述日本杂志记者深谷松涛、画家古川狄风两人自1915年12月至1918年3月多次深入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进行调查以获取各种信息的踏查记。书稿主要由 千山绘画巡礼 满洲乞食旅行 海洋岛观捕鲸 长白山探险记 鸭绿江遇险记 蒙古横越记 等部分构成。此书是了解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对中国行为的珍贵史料,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经典著作中的一卷,汇集了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邹逸麟教授的经典论著。邹逸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中起重要作用。本书精选了邹逸麟教授一生中在历史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汇集成册,从 黄运史研究 历史经济地理研究 环境变迁研究 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及综论 四个领域展示了邹先生一生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成果和在史地研究中的贡献。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饱经沦桑的国家:古代久经战乱;15世纪后屡遭到暹罗(泰国)、缅甸和越南古代王国的入侵;近代又先后被法、日、美等国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深受外来势力的掠夺、压迫和剥削。 老挝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反殖反帝斗争,1953年从法国统治下独立,1975年驱逐了美国殖民者,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共和国推行人民民主义制度,逐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老挝是世界上人均获得援助*多的国家之一。 湄公河滋润着老挝的低地,那里有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土地。老挝幅员不大,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 处女地 。20世纪80年代中,老挝开始经济改革,自此以后,水电、森林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受到外商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本书是 中国学科出版工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充分利用历史地理学、河口海岸动力学与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两浙海塘技术与海塘型制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海塘修筑与王朝统治、乾隆南巡等宏观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清代两浙鱼鳞大石塘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运作、技术选择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复杂交织,展示了历史文化 自然地理学在水利史、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书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本书通过梳理黄河 善淤、善决、善徙 的自然特点和黄河流经三角洲的变迁历史,揭示历代三角洲人治水用水理念的变化、工程建设、工具变迁、人物故事以及治水咏水的民俗民谚、诗歌碑文等。力图通过勾勒历代三角洲人与水同生死、共命运的鲜活历史画面,讴歌人民不畏艰难、英勇创业的抗争精神。
如果乌巴花献于佛台的话,那蜜蜂我也愿进入佛堂。 这是他蘸着青稞酒写在风马藏餐吧原木桌子上的一句诗。他,就是那个*次见到我,就笃定地认为我是绿度母的化身的藏族男子。也是他,使我只身一人在遥远的高原腹地的旅行,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不真实。但在拜谒了一座又一座寺院,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开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写的那句诗的意思。而我的一个人的藏地之行,虽然充满了旅途的艰辛,但直到今天,闭上眼睛,我仍能清晰地看到风马藏餐吧缝着吉祥八宝的蓝白色棉布门帘,还有高原明丽的阳光穿过雕刻精美的窗棂......本书为《一个人的藏地》精装版,作者在修订的过程中,续写了十年变迁后灵魂人物 朵朵 的人生际遇,更增添了厚重的现实感。
本书介绍自东汉以来雄安新区附件区域运河变迁历史,以及运河沿岸文化兴衰,具体包括:(1)运河开凿与管理变迁,运河河道流经区域的演变;(2)运河漕运地位、兴衰变迁历史,近代以来运河漕运地位的下降,运河文化在近代化中的演变;(3)近代以来雄安区域在反侵略战争、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历史古迹、人文地理、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运河流经地区即雄安新区商业城市的兴起,商业贸易与区域经济,手工业与农业等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文化的兴衰变化,阐述近代以来雄安新区区域经济转型历程,
在深入挖掘和细致爬梳江南这一历史上经济、政治和文化发达地区,进士这一科举成功士人群体藏书活动史料的基础上,以时代为主线分别展示了今之苏南、浙江、上海及古徽州等江南各地进士藏书史实,并对宋、明、清三代进士世家大族藏书史实进行了专题展示。分析了隋唐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科举制度对于江南藏书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阐述了江南进士藏书的有利条件、理念、特色及其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