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这是一部收集回忆瞬间的作品,一位资深记者用镜头将过去50年间的城市街景与居民生活一一记录。在那个照相金贵而稀缺的年代,这些画面不仅是这位记者的人生旅程,更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的征途写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时代变迁与民生大事。 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也许会追忆旧日时光;新生于繁华新世纪的人们,也许想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厘清我们来时的道路,才会更珍惜现在,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屋顶;八十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九十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年华流转不自知,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需要在某一刻驻足,将这些时代与人的记忆细细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的重要部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 《京杭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走读京杭大运河》系列图书之一,是作者近些年实地踏勘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京杭大运河现有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呈现。京杭大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书的内容兼具学术价值与科普价值,既是学者、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资料,也是对大运河文化、大运河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以科普的读物。
本书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观察和分析了日本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呈现的种种真实机制,并提出在充满危机的现代社会,保持临界状态思考的意义。而与美军基地共生的冲绳,则长期生活在临界状态中,正因如此,小小的冲绳在不自由的历史处境里,冲破国家和主权的逻辑,迸发出自由的政治想象力。作者关注冲绳的思想力量,以此出发,进而重新开掘中日关系、东亚政治秩序乃至世界文明格局的思考。
刘风山编著的《纽埃(新版)/列国志》介绍了纽埃位于南太平洋地区,是“波利尼西亚之礁”的一部分。纽埃全国由14个村庄构成,农业与旅游业是主要经济支柱。山芋和诺丽果是代表性农产品,因其 的品质享誉 市场,其编织工艺也 特色。纽埃气候温和,风景迷人,是南太平洋地区旅游的天堂。
梅雨及相关问题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季风区降水的变化事关区域水资源、水循环、水灾害、水安全以及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故而研究其长期变化过程、特征、规律及其原因等内容一直以来也是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高分辨率气候序列定量重建所面临的突出困境是高分辨率序列大多难以定量化,而已有定量化重建结果往往不能达到连续的高分辨率的要求,本书利用日记资料前延上海地区兼具高分辨率和定量化优点的气候序列。作者爬梳了千余种天气日记,摘抄了目标日记中的天气信息,评估了天气信息的完整性并对缺记情况采取了插补方案,成功地弥补了上海地区19世纪中前期气候史料的不足,将上海地区1874年以来的器测气候序列向前推进至1800年,建立了近216年几乎无任何年月日缺失的包括降水量、梅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本书属于“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翻译自日本1931年版的《民俗学上所见之蒙古》(日文书名《土俗学より上観たる蒙古》,被日本学界认为是田野考察的经典之作),为游记性质的历史著作。全书以日记形式记录1906年6月至1908年12月作者在蒙古族地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内容包含语言童谣、人情风俗、商贸经济、文物遗迹等方面,对了解一个世纪前蒙古族人
《东线》系列丛书,由 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 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英汉对照)》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 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 发表。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 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詹姆斯·马里奥特、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著的《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是 次有人追溯源头
《西方藏学名著与名家提要》以著作为框架,分为西藏的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对外关系,西藏的宗教、民俗、社会,西藏纪行,以及其他藏学名著与名家概况四个部分,对戈尔斯坦、图齐、伯戴克等藏学名家的藏学经历、主要思想和学术成就等进行了梳理。该书填补了藏学领域导读类书籍的空白,为读者了解西方藏学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提供了方便。
朱玉麒编著的这本《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是以徐松和《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对嘉道之际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兴起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专著。 本书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