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经纬华夏》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大地中国》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是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发展。本书在充分、利用相关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历史渊源和学术背景、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编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学科建设及成果等方面,并辅以学科大事记,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各个阶段作了客观和比较全面的历史呈现,为该学科留下了尽可能全
以海上丝绸之路上被输出的漆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古代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契机与途径,阐明古代漆器文化海外输出历史背景、传播历程与相互影响,并由此确证海上丝绸之路漆器文化交流的特征、内涵与偏向。选题探寻与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漆艺文化及其美学的输出、传播与影响,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与逻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蜀道究竟多重要? 维护着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连接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商贸互动,接合着南北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流动! 蜀道留下多少历史印记? 绝壁栈道、奇险关隘、山城古堡、绝美石窟、摩崖碑刻 蜀道激发多少文学创作? 初唐四杰 的王勃赞 宇宙之绝观 ,天才李白呼 难于上青天 ,诗圣杜甫叹 剑门天下壮 ,更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喟叹! 蜀道蕴含了多少生态智慧? 万株参天柏,世代守护。满目青翠,感受与古人同此的行道阴凉! 蔡东洲教授主编的《蜀道十讲》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蜀道普及社科图书。本书从蜀道的线路变迁、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历史遗存、行道古树、摩崖石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域外旅人等十个专题讲述蜀道故事,传承蜀道文化,让蜀道不断发挥其du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饱经沦桑的国家:古代久经战乱;15世纪后屡遭到暹罗(泰国)、缅甸和越南古代王国的入侵;近代又先后被法、日、美等国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深受外来势力的掠夺、压迫和剥削。 老挝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反殖反帝斗争,1953年从法国统治下独立,1975年驱逐了美国殖民者,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共和国推行人民民主义制度,逐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老挝是世界上人均获得援助*多的国家之一。 湄公河滋润着老挝的低地,那里有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土地。老挝幅员不大,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 处女地 。20世纪80年代中,老挝开始经济改革,自此以后,水电、森林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受到外商
本书是 中国学科出版工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充分利用历史地理学、河口海岸动力学与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两浙海塘技术与海塘型制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海塘修筑与王朝统治、乾隆南巡等宏观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清代两浙鱼鳞大石塘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运作、技术选择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复杂交织,展示了历史文化 自然地理学在水利史、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书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本书为粤西府县旧志丛书之一种。吴川偏居岭南一隅,明清时属高州府,其有县志始于明万历年间,今已亡佚,清代吴川县志的纂修相对完备。本书为清代修纂的第四部吴川县志,为在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与雍正九年所修吴川县志的基础上增补删削而来,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分为十卷,为后世留下了翔实可征的文献史料。本志还特重于隆教化、彰名教,垂美于后世,凡德行良善者,广为搜采,悉为著录,对吴川这濒海小城德教风俗的培育,极具表彰意义。
《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属 中外文明互鉴与中国国情发展系列 教材之一种,读者对象主要为在校华侨华人学生。书稿旨在给海外华人、特别是海外侨领系统讲述什么是中国。首先,从中华文化核心要义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过程两个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底色和根性。其次,讲述中国共产党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分析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两个基本领域的基本制度,脱贫攻坚的人类奇迹。后,讲述了海外华人和侨领们与西方社会交往过程中涉及较多、较为敏感同时也多被西方误解和质疑的民族、宗教和涉侨事务,论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 成为新时代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合理、可能与可行。
本书是 中国学科出版工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借助现代地理学研究成果、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把古地图和现代地图作为时空参照,以宋代至明代为主要研究时段,兼涉宋代以前,以江淮关系为视角,探究淮扬运河堤岸闸坝体系形成过程中运河流向、水源和运湖关系等水文动态的演变历程,解读不同时期江淮关系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淮扬运河的互动进程,揭示淮扬运河沿线河湖地貌和水环境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
《世界的宁波,宁波的世界》从宁波经济发展、产业版图、人才政策、生活导览、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商业生活等多个视角,全方位展现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精彩世界,帮助世界各地人才快速了解宁波、走近宁波,让世界看到宁波这座城市的幸福厚度、态度、纯度和气度。
本书以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盐为主线,对澜沧江流域的盐业生产状况以及盐业兴衰导致的社会变迁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轴线,选取该流域上分布着的几个盐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青海省囊谦县、云南省兰坪县和云龙县等。全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步:一是掌握澜沧江流域盐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流程所包含的各个元素,二是运用历时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盐如何推进区域族群互动等,三是探索盐业生产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全书除了研究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外,还结合作者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与当地档案馆收藏文献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填补了澜沧江流域盐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部分空白。
《重庆地理》力图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大量翔实地理数据和丰富的地理事实,展现重庆地理特色。在体例结构上,按丛书的统一要求,分为 总论 分论 和 专论 三篇。总论从总体上介绍重庆市的地理区位、行政区划及其演化历程、城市聚落形成与变迁,以及重庆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论论述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以及地理区划方案,详细介绍了各个地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产业结构与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论选择了*重庆区域地理特色、典型性和现实性的三个地理专题,即 山城重庆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保护 和 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
王剑英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历史地图专家、历史地理学家和明清史专家,他撰写的《明中都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史、都城陵寝史的空白,对明中都遗址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篇历史篇和下篇考察篇,主要为王剑英先生撰写的《明中都》和《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两部专著,卷分还辑录了王剑英先生考察明中都遗址时所绘的遗址踏勘图和测绘图,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不仅为我们了解明中都遗址的历史、保护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还对推动我国明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青龙古庙也称安济圣王庙,位于潮州古城南堤江边,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潮州青龙庙会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龙古庙被列为潮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地理坐标。在地方现存史料缺乏的情况下,编著者尽力搜集各地馆存翻阅大量有关史籍、资料,遍访当事人、知情者、有关专家学者,寻觅考察海内外相关庙宇。 本书分九章,考证青龙庙的文献记载,解读安济庙的历史发展轨迹,介绍青龙古庙庙宇和庙会的历史和现状,收录与庙宇及相关的文物(匾联碑刻)、文献和口述史料,赏析古庙的建筑和装饰工艺,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青龙庙。
《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 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目的不在于对旧时领土的声索,而是基于一种遐深的伤逝,想借助那些陈年往事,厘清库页岛渐离母体的去国之路。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却应摒弃那种顾盼自雄或自怨自艾,而深自省察,反求诸己,大约才是获得鉴戒、振作复兴的径路。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目前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原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随书附侯仁之先生手绘《元通惠河图》、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后者为首次发表。
本书对云南宗教和谐共处的历史、现实与相关理论问题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概括总结与调查研究,选取了较为典型的社区与人群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云南多宗教和谐共处状态可持续呈现的对策建议。
本书主要收录列入肇庆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类)、传统手工艺(食品类)的项目、传统文化事象以及相关代表性传承人,以图文形式普及前述内容的历史脉络、分布区域、基本内容、主要特征、重要价值、代表性传承人等内容。配图甄选相关历史文献、曲谱、剧本、工具、道具、制品、作品、展演场景、制作场景、传承人授徒场景以及反映该文化事象所处文化生态的新老照片,让读者感受肇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荣获“海南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