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 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孙靖国著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对桑干河流域这一农牧交错地带两千年间反复层累、叠加的城市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秦汉、北魏、唐辽、明代、清代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分布规律,复原区域内人地关系演变的历程,进而揭示城市格局变迁背后所折射的宏大历史背景。作者认为由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经济、文化、军事审制度等差异,导致了同一个区域内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体系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城址分布和城市空间格局,是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共同塑造,在各种因素中,建造、使用城市并居住其中的人,至为关键。
《隋书地理志汇释/正史地理志汇释丛书》为谭其骧先生生前主持的“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种,以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的《隋书·地理志》为底本,尽量接近地收录校勘、考释《隋书·地理志》的成果,并详细注出今
孙靖国著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对桑干河流域这一农牧交错地带两千年间反复层累、叠加的城市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秦汉、北魏、唐辽、明代、清代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分布规律,复原区域内人地关系演变
孙靖国著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对桑干河流域这一农牧交错地带两千年间反复层累、叠加的城市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秦汉、北魏、唐辽、明代、清代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分布规律,复原区域内人地关系演变
为使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状况,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辑、出版了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报告(2012)》一书。本书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徐德明局长主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之“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的第四本,以测绘地理信息创新为主题,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企业家撰文,对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状况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报告(2012)》包括前言、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前言总结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取得的重大成绩,指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提出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今后推动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举措。 主报告对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格局、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26nbsp;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26nbsp;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
孙靖国著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对桑干河流域这一农牧交错地带两千年间反复层累、叠加的城市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秦汉、北魏、唐辽、明代、清代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分布规律,复原区域内人地关系演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等。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本书通过梳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演变过程得出如下结论:①自然力对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人力。②当代北京城市面临的诸多“水问题”是历史问题累积的结果。③城市性质、等级决定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类型构成及总体容量水平。④同一时期北京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⑤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⑥北京城市水体空间与陆地空间彼此影响。⑦提出古代北京城市内涝成因及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⑧总结了古代北京城市水体空间景观营造经验。
《近五百年黄土高原的环境扰动与社会变迁(1449-1949年)》共分五编,每编围绕一个主题,集中探讨了近五百年来以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扰动与社会变迁。重点讨论边缘区与风沙过渡地带的环境利用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