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中西方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 内容简介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 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 西南一隅 ,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 《隋唐五代环境变迁史》 主要从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湖泊的变化等)、植被(文化用品消耗、造船业消耗、建筑消耗、森林分布、森林状况、植被分布、植被隐忧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矿产分布与利用(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瓷器、盐业等)、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等角度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本书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先生个人回忆录。 全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命轨迹、学术生涯以及学术成就,化入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对祖国的情思、尤其对学术的不懈追索和探求,折射了中国当代戏剧潮流的发展印迹。贯穿全书的主体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既生动感人又具有励志意义,给人一种奋进的激励和身处逆境仍然坚持学术追求和理想信念的正能量。作者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智慧,对读者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公元709年的冬天,冷,大学封山。草原上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大雪飘后海风寒,年年移帐雾中天。
迄今为止,徽州文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文书的再度大规模发现,使其已由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珍稀文献,一变而为明清史学工作者案头常备的一般史料。不过,就目前徽州文书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来看,仍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公藏机构还是私人收藏家,都积累了相当多的徽州文书。而迄今为止出版的徽州文书,则以公藏机构的土地契约占绝大多数。其二,徽州文书的数量极为庞大,但因其分散于各类公藏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手头,迄今得以披露者仍然只占极少部分。有鉴于此,《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以民间收藏家收集的文献为主,化私为公,让祖先传下的故纸化身千百,永世流传。丛书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文献学视野中收录徽州日记、商书(商业书和商人书)、书信尺牍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山海经》开了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谲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经图中。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国内外现存的诸多古本山海经图中,精选出富有价值的古图并撰写图说,按照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阐发其文化底蕴,探讨其叙事风格,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学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自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读者和研究者的欢迎。 神奇瑰丽的山海经图为我们展示出中国原始先民心目中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