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物为线索,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讲述了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展现了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有关刘邦个人的记载,流传至今的材料十分有限,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历史样貌。作者透过史籍异文的蛛丝马迹,探究背后真相,并以合理有据的想象,补全了历史的留白。除此之外,本书还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秦末任侠社会的基本概况、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的地缘政治、刘邦集团的构成与发展等学术课题,并对众多历史细节做了精到的考证,打破既有认知,颇具启发性。
光绪帝载湉,四岁登基,十八岁亲政。身处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救国心切的光绪帝推行戊成变法,想要革除积弊,让大清跟上世界的步伐。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与政治制度,虽有雄心壮志,却因慈禧太后把持朝政难以施展。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沦为腐朽王朝的牺牲品。反观慈禧太后,视国家权力为私物,为保住权力,不惜割地赔款,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朝的覆灭,是封建制度腐朽、内外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本书以冷峻细腻之笔,勾勒出光绪帝的悲剧人生与晚清的衰败历程,揭示了这位 笼中龙如何在封建制度的枷锁下奋力挣扎,映照出晚清改革的困境。
秦始皇巡游南方时病死沙丘,秘不发丧。胡亥得赵高、李斯之助,矫诏即位,却登基不过三年便身死国亡。这段载于《史记》、流传千年的史实,近来竟因西汉竹书《赵正书》的出土而备受质疑。 辛德勇教授从解析《赵正书》的形制入手,通过对读《史记》与《赵正书》,一方面论证了《史记》等传世文献的信实性,另一方面则揭示了《赵正书》作为小说的性质,进而重新定义了汉代及其以前的“小说家”。与此同时,本书展现了以“焚书坑儒”而留下千古骂名的秦始皇,其重视儒生与儒学的一个侧面,梳理了这天下 位皇帝的姓、氏与名,破解了某种程度上决定秦朝命运的宦官赵高的身份之谜……在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常人习焉不察的“小问题”之后,秦王朝波澜壮阔又众说纷纭的兴亡大历史随之露出了真容。
史说历代焦点人物丛书(12种)选取中国历 的焦点人物,为之撰写中等篇幅的传记,同时附以历史文献(如正史中本纪、世家一类),以及古今名家对传主的评说,进而附录该传主的诗文(尽可能融入传记文字中)。本书介绍了宋太祖(含传记、《宋史·太祖本纪》、古今名家评说),承前启后三皇帝,皇后公主和外戚,沉浮起落诸王公,义社十兄弟,宰相半《论》知天下, 杯酒释兵权的将领们,文臣谋士状元郎,前朝臣子与割据群雄等内容。根据正史编写,没有任何戏说成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史说历代焦点人物丛书(12种)选取中国历 的焦点人物,为之撰写中等篇幅的传记,同时附以历史文献(如正史中本纪、世家一类),以及古今名家对传主的评说,进而附录该传主的诗文(尽可能融入传记文字中)。本书讲述“十全老人”乾隆帝(含传记、《清史稿·高宗本纪》、古今名家评说),继位太子与荒唐御弟,乾隆帝周围的女性,满汉殿阁大学士,老名士与大才子,战将建功多封侯,叛军义军首领。本书内容 根据正史编写,没有任何戏说成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