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宗师董其昌的全景式传记作品。作者孙炜经过多年研习、分析与考证,对这位近四百年前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宗师进行了全方位描摹与解读。 本书以董其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其青年时期颇为艰辛的宦旅之路开始,讲述了其 北漂 经历中诸多的酸甜苦辣,从穷苦出身的落魄潦倒到 连中三元 的书生意气,再到成为皇长子的师傅,董其昌凭借自己的非凡天赋和不懈努力,成为晚明文坛的中流砥柱。此后,在晚明的复杂政事中,董其昌几起几落,经历了颇为艰难的宦海沉浮,终于依靠艺术创作和经营富甲一方,成为晚明时期官居一品的大宗伯 本书不仅对董其昌的生平事迹进行描写,同时将其在书画、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造诣与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两沉浮的人生经历放入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讲述,将个体命运的走向与时代密
内容简介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由六部专著组成,分别是《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二十世纪音乐》,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断代史论的优秀文本。这本书对巴洛克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与音乐生活提供了广范而平衡的概述。作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举例说明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了巴洛克音乐风格与常规的发展,通过对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分析、宫廷文化、宗教改革与对应宗教改革的讨论,提出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体裁与文化的意义。
《德拉克洛瓦》 欧仁 德拉克洛瓦(1798 1863年)的高超画技集提香、委罗内塞、鲁本斯、伦勃朗等人之大成,但他的作品又引领了一种全新而现代的风潮,着重于画面表现,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他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他富有表现性的笔触和他对色彩的研究,对后来的印象派影响深远,而他对异域风情的热情也激发了象征主义运动中诸多艺术家的创作。 本书是关于这位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的全新研究,作者将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艺术放在他生活的迷人而动荡的年代,对其艺术与生平做了精彩的评述。结合德拉克洛瓦的重要作品与诸多文字材料,带领读者探索这个 一面着眼未来,一面回望传统 的浪漫主义灵魂。 《大卫》 雅克 路易 大卫(1748 1825年)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之关系,比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更紧密。作为一位政治家,
本书试图通过对董其昌鉴赏活动的深入研究,重新和更全面的了解董其昌。通过文献的考证,梳理,解析,尝试从历史、社会的和董其昌个体心理等多重视角审视其鉴赏行为,其艺术观念和趣味选择等问题。无论是在艺术史还是
《悲鸿生命》全景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首位校长、 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细致梳理1918年以来徐悲鸿在油画、国画、素描、书法、美术教育、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本书大致分为序章、主体内容、附录三部分。其中主体内容由“民生关切(油画)”“家国情怀(国画)”“致广尽精(素描)”“儒雅沉雄(书法印章书信)”“典守精粹(收藏)”“教育”等六大篇章组成,重点作品均附文字和资料照片、手稿详解,同时收录十位美术史专家研究文章辅助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