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唐政治家、书法家,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书法别开生面,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碑刻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著有《右军书目》。 何炳武著的《褚遂良评传》立足于大量的历史文献,从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对褚遂良一生做了全面的梳理,详细地评述了褚遂良在书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吉米·亨德里克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十五岁开始学习吉他,此后混迹于各种无名乐队之中,掌握了大量高超的吉他演奏技巧。二十三岁时转而去伦敦发展,不久便名震摇滚乐坛,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光辉而传奇,但在疯狂与绚丽的光鲜外表下,这位吉他之神的心中却深藏着持续一生的孤独与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著名音乐杂志编辑克罗斯通过这部传记精心勾勒出了亨德里克斯光明与黯淡的双面人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他一生站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眼中看到的,却只有他自己。
欧阳询,唐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 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工书法,学二王(羲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 ,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及隶书《房彦谦碑》等。行书墨迹有《梦尊帖》《张翰帖》《卜商帖》等。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何炳武、何薇著的《欧阳询评传》从欧阳询的生平写起,详尽介绍了当时动荡的环境以及其家族对本人的影响,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本书内容丰富,文笔写实,对欧阳询作品的分析公正客观,加上其生平经历,对一代大师有了 全面的了解。
迪奥,高级服装业的同义词。 1947年2月,迪奥在巴黎推出他的处女秀“新风貌”系列,由此掀起了一场时装革命。在1957年离开人世前,他用不到10年的时间把时尚变成了一门艺术。 与此同时,迪奥本人却始终隐匿于品牌背后,专注于实践他所热衷的现代性,与他钟爱的绘画、建筑、摄影、鲜花为伍,与同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相伴。 他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个体,一个有着重重“分身”的多面人物。 《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除了展现迪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魅力外,更聚焦迪奥一生的各个阶段,实实在在地挖掘迪奥的奢侈品帝国所蕴含的商业秘密……
艺术> 现代艺术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念,展现出“包罗万象,无处不为”的艺术魅力。从摄影,录像,到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现代艺术家们展开了挑战艺术内涵、赋予艺术新生的种种尝试,他们向人们传达着崭新的艺术理念,激发着人们重新审视艺术。 关于波普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横空出世。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形象,元素均为波普所用,这曾经招致人们的质疑――波普究竟算不算是艺术?然而,波普正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反映人们五彩缤纷而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与以往的其他艺术形式比,波普独具特色。
《中石访谈》一书是北京电视台《第7日》《7日7频道》制片人黄殿琴女士与国学大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范围达十多年,内容涉及很广。包括中石先生在国学、逻辑、音韵、戏剧、等方面的造诣及教育成就,尤其突出了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欧阳中石先生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主持书法教育。欧阳中石先生首先在国内建成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生、博士后的完整的书法高等教育体系。1993年成为全国*位书法博士生导师。经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他提出了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赋以生机 的宗旨,将书法置于文化背景之中,研究书法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视文化为书法的源泉。从而确立了书法研究院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中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道路,赢得了学界的称许,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中石先生书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曾与谢安、孙绰等宴集兰亭,写下 的《兰亭序》。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檀正行,字势遒美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宗尚,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 的里程碑,一生师从多家,博采众长, 终创建“王体”,开中国行书之先风。何炳武、化晓方、毋燕著的《王羲之评传》从王羲之的仕宦生平入手,分别介绍其学书经历、代表作品赏析、书法思想及其在中国书法 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作为香港时装界的传奇人物,他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十一岁当上裁缝学徒,凭借着个人的勤勉与过人的天分,为英国著名的艺术学府St.Martin’s School ofArt录取攻读时装设计,学成回港后,一举将香港时装设计带出亚洲以至蜚声国际;然而,成功背后的辛酸与漂泊,却是一个非常励志与感人的真实故事。他说:“月亮陪着我长大,不敢忘记月亮的温柔”,因此他的自传取名《举头望明月》。自传中,刘培基首次打开内心屏障,谈论他的身世、感情生活、与挚友们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刘培基重情义,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算多。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不怕你对我不好,只怕你对我好。”他与他的挚友都是“性格巨星”,都有脾气,意见相左时,吵个不亦乐乎,气消了,记得的,只是对方的好,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金庸、粤剧名伶白雪仙、多才多艺的黄、才女林燕妮、
本书系《剑桥文学指南》丛书中的一种,是一本由英、美、加拿大知名学者新近撰写的论文集。全书从各个层面阐述了萧氏戏剧的创作思想及技巧,尤其着重于从政治背景和戏剧舞台创作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介绍。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主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则从戏剧创作本身阐述了萧氏的文学成就。第三部分着重于萧氏在舞台创作、导演等方面的成就与影响,介绍了萧氏在编剧、舞台技巧、导演等方面的独特追求,并提出了一种以音乐剧的形式欣赏萧氏戏剧的全新概念。另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萧氏戏剧的剧照,并附有一份详细的萧氏生平年平,对于从事戏剧创作、编导、评论及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志于研究萧氏戏剧的人士,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民间泥彩塑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它循系中华文化的优秀文脉,生发繁衍,逐渐形成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它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体现,是高度智慧与卓越创作才能的结晶。 中国民间泥彩塑融人民生、民俗与市井百象,还饱含纯真与质朴的本土情结,巧妙地将生活的源流,糅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使得客观生活融凝于艺术的再创造,将智性理念与塑绘和谐统一的艺术灵性铸定于泥土问,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由于中国民间泥彩塑生发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土壤的根性,于是在其渐进变化中,它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工艺程序、审美标准和风格形态,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与其渐进中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民间泥彩塑在各历史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