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 Japanese Style ;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 情人旅馆 内部装潢 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 不要跟同行喝酒 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 不把东京放在眼里 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如果你想要知道关于安迪 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1962至1987年来波普巨星安迪 沃霍尔接受的35次访谈。他以波普艺术教皇之姿,谈论名声、谈论艺术、谈论电影与超级明星、谈论波普与现代神话、以及谈论他自己 从安迪 沃霍尔早年崭露头角的岁月直至他生命中的后几个月。 这是关于安迪 沃霍尔的本访谈集,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1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山本耀司是世界时装界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然而,我们在对山本耀司的解读中,先锋观念往往被放大,却忽视了他在衣服中倾注的工匠精神。 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首次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对快时尚的厌恶。山本耀司也温情回忆了他的童年、母亲,和友人。 书中还收录了对山本耀司的100个问题,披露时装大师背后的人生细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山本耀司。 同时本书附有山本耀司珍贵的设计手稿,时装发布会的精彩瞬间,童年照片、生活与工作近照,以及与友人的合影等多幅照片。 继《我投下一枚炸弹》后,山本耀司再度袒露人生以及他的创作本质。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分上下两篇。上篇回眸,分别由“儿时记忆”、“逆流行舟·上下求索”、“艺海无涯”、“我崇敬的祖父叶春善”四块组成,为叶将军个人回忆。下篇叠翠,分别由“纪念我的父亲叶盛兰大师”、“学艺谈戏”、“随笔”、“艺术评论”四块组成,为叶氏随笔和评论集萃。《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中石访谈》一书是北京电视台《第7日》《7日7频道》制片人黄殿琴女士与国学大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范围达十多年,内容涉及很广。包括中石先生在国学、逻辑、音韵、戏剧、等方面的造诣及教育成就,尤其突出了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欧阳中石先生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主持书法教育。欧阳中石先生首先在国内建成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生、博士后的完整的书法高等教育体系。1993年成为全国*位书法博士生导师。经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他提出了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赋以生机 的宗旨,将书法置于文化背景之中,研究书法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视文化为书法的源泉。从而确立了书法研究院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中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道路,赢得了学界的称许,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中石先生书
百岁老人马识途的百年故事,汇聚在《百岁拾忆》一书里。 这是他在漫漫其修远的长途跋涉中的跫音。 这是他为追求遥远而朦胧的彼岸而沉浮沧海的回忆。 这是他在近百年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东鳞西爪。 这是一本他学习巴金说真话的书。他讲的可能不是真理,却是出自肺腑之言。错误的真话远比虚伪的假话要好。
迪奥,高级服装业的同义词。 1947年2月,迪奥在巴黎推出他的处女秀“新风貌”系列,由此掀起了一场时装革命。在1957年离开人世前,他用不到10年的时间把时尚变成了一门艺术。 与此同时,迪奥本人却始终隐匿于品牌背后,专注于实践他所热衷的现代性,与他钟爱的绘画、建筑、摄影、鲜花为伍,与同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相伴。 他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个体,一个有着重重“分身”的多面人物。 《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除了展现迪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魅力外,更聚焦迪奥一生的各个阶段,实实在在地挖掘迪奥的奢侈品帝国所蕴含的商业秘密……
于是伴随着《赭石(童寯画录)(精)》这本沉甸甸的画集,编者也附加了一册与画集相映的珍贵的旅行日记——《赭石(童寯画纪)(精)》,以便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而综合的视角,去接触并了解他——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去分享他的一次极具震撼力的心灵之旅。 《赭石(童寯画纪)(精)》的作者是童明。
中国民间泥彩塑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它循系中华文化的优秀文脉,生发繁衍,逐渐形成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它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体现,是高度智慧与卓越创作才能的结晶。 中国民间泥彩塑融人民生、民俗与市井百象,还饱含纯真与质朴的本土情结,巧妙地将生活的源流,糅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使得客观生活融凝于艺术的再创造,将智性理念与塑绘和谐统一的艺术灵性铸定于泥土问,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由于中国民间泥彩塑生发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土壤的根性,于是在其渐进变化中,它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工艺程序、审美标准和风格形态,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与其渐进中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民间泥彩塑在各历史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
作为香港时装界的传奇人物,他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十一岁当上裁缝学徒,凭借着个人的勤勉与过人的天分,为英国著名的艺术学府St.Martin’s School ofArt录取攻读时装设计,学成回港后,一举将香港时装设计带出亚洲以至蜚声国际;然而,成功背后的辛酸与漂泊,却是一个非常励志与感人的真实故事。他说:“月亮陪着我长大,不敢忘记月亮的温柔”,因此他的自传取名《举头望明月》。自传中,刘培基首次打开内心屏障,谈论他的身世、感情生活、与挚友们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刘培基重情义,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算多。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不怕你对我不好,只怕你对我好。”他与他的挚友都是“性格巨星”,都有脾气,意见相左时,吵个不亦乐乎,气消了,记得的,只是对方的好,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金庸、粤剧名伶白雪仙、多才多艺的黄、才女林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