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马在田先生逝世一周年。日前,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开通了马在田先生纪念网站,并拟将马先生辞世后朋友、同事、学生写的纪念文章集成一册付梓,嘱我为序。作为与马在田先生共事20多年的同事,回忆起与马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下笔成文,忍不住要借用陈寅恪先生痛悼王国维的诗句--敢将私谊哭斯人! 马在田先生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忠于事业是他学术生涯的本色。 作为一位长期奋战在生产、科教线的科学家,马在田先生的论文并不特别多,但仅仅“马氏方法”一个成果就为他赢得了陈嘉庚地球科学奖。科学研究本当如此,研究成果应该是重“质”不重“量”的。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一生只留下几首诗,就被尊称为大诗人;乾隆皇帝写诗几万首,后世没人当他是诗人。一篇有足够原创性的论文对人类的贡献,多于千百篇没什么创见的
本书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含重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经中央任命担任并主持航空工业工作的部(副部)长、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和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担任过总经理职务的领导干部(共计44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本书内容翔实、生动,实为记录航空系统领导干部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及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1908年,27岁的冯·卡门目睹了一次打破纪录的飞行。从此,“飞机为什么会飞”这个问题萦绕在他的脑海,并改变了他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世界。作为科学家的卡门,处处闪耀着天才的光芒。湍流、边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