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获得了世界上第一辆 燃气发动机驱动的车辆 专利权,这一天被视为汽车的 生日 ,本茨也被后世尊称为 汽车之父 。人类由此开始摆脱畜力、机械牵引力和轨道的束缚,进入自由移动的新时代。如今,汽车已成为现代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卡尔 本茨于耄耋之年亲笔撰写的自传,德文版出版于1925年;既是他对自己人生旅程的精彩回顾,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现代汽车发展史。在本书中,本茨娓娓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求学经历、兴趣爱好、职业生涯,以及在发明、改造汽车和创立 奔驰 品牌过程中的种种趣闻和感人事迹。作为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他还对汽车的传播历史和文化影响进行了记录和评论。 热爱发明之心终生不渝。 卡尔 本茨作为发明家的一生是对勇气、坚毅和创
《王选思想研究》是一本学术著作,本书立足于王选的跨领域研究和跨越式自主创新活动,将王选思想产生的萌芽、成型和发展放入历史的背景中,从他几十年的创新实践中探寻和分析它的轨迹。研究王选的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又如何作用于他的创新实践活动,后又怎样影响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大致以时间为轴,从王选的成长、思想基础、创新活动、产业化进程以及儒商思想为研究主线,后从王选创新思想的价值观以及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七个方面立体地把握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本书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七章,分别为王选从潜才到显才的成才之道、王选的跨领域思想、王选的跨越式自主创新思想、王选的高科技产业化思想、王选的儒商思想、王选的创新文化价值观、王选与中国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朵英贤自传》主要收录了寒冬暖意、点石成金、落难观音、春回路转、“精卫填海”、折腾连连、轻武器不轻、归去来兮、感念终身、金色天梯、研制新自动步枪枪弹的几点体会、再显中世纪等内容。
王任享院士是中国航天测绘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本书基于王任享的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回忆口述以及对其同学、同事采访,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等编著而成。特别选择其在航天测绘领域的突出成就,在乾舆人生道路上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感人事迹,加以重点描述。行文深入浅出,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 本书适于地学、测绘、导航等相关领域的管理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青少年阅读。
陈德鹏、刘松、韩坚编著的《网格化配电网规划实战手册》以B类区的某实际目标地块为案例,进行实战化的规划教学,采用“一点两线”分层分区的总体思路,以“功能分区”划分为载体,将规划区空间发展以土地分布为“经”,划分为片区、功能分区、供电单元、小区四个层级;以时间发展为“纬”,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景饱和期;以配电网建设规划导则为核心点,采用模块化配网规划研究思路,对分区在时间序列上进行打包规划。近期规划侧重现状电网评估和设备可靠性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分析网架结构,提出改造意见;远景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电网分区,确定网架,预留站点、通道和走廊,为近期规划确定目标;中期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承上启下,指出近期电网到远景电网的过渡思路和方式,确定电网中期目标网架,同时将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全书分为8章。介绍了数据通信概念和相关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局域网、组网设备、TCP/IP协议和Internet服务与应用;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了实用性、技能性以及系统性,将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融合。书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和实例,使读者能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学习当今计算机网络的组网、使用和维护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农村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将成为电力系统新的工作重点,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配电网明显与城市配电网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在地理气候条件、负荷特性、供配电方式、电能管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针对农村配电网必须实施不同的配电策略,才可以有效提高农村配电网配电的效率。邹一琴著的《农网供配电技术的研究与设计》就农网中防雷技术、无功补偿技术、节能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气防火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农网供配电设计技术,并针对各项技术给出具体的设计案例。全书内容自成系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适合现代农村供配电的要求。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类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电视大学、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编著的《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企 自1978—201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共计112位航空人的生平、工作业绩与突出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实为记录航空英模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