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本书以林兰英院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出发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主线,以纪实的笔法和尽可能翔实的内容,真实地记录林兰英走过的85年的风雨历程??艰辛的童年生活、大学里的欢声笑语、奋发进取的留学生涯,并再现了她对新中国的真挚眷恋和她为祖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真实情景,反映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科学事业的痴恋之情和不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 本书资料丰富,既有林兰英各个时期的照片,也有记者对她采访的文章和她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撰写的文章。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林兰英的人生轨迹,也能感受到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本书记述了著名科学家、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传奇而感人的经历。他幼承良好家教,少年时胸怀远大理想,奔赴重庆、厦门等地刻苦攻读,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六十余年来一切以国家需要、国防建设为目标,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剂、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排除干扰,攻坚克难,坚守初心,勇攀科技高峰;他矢志不渝开展基础性研究,注意人才培养,一心一意奖掖后学,开创国家科学基金新局面;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继续投身科研事业。他的故事,不仅对我国科技界具有巨大的鞭策作用,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也将产生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进。
李冠兴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一位谦和且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体现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 双料 传奇。本书展示了这位腹内有乾坤、立马振山河的核科学家曲折感人而又辉煌励志的人生故事,真实记录了李冠兴院士为我国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李冠兴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及心怀 国之大者 ,为核一生、忠诚奉献,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他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
李敏华院士世杰的固体力学家,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1945年和1948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路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1952~1954年在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研究教援1954年回到祖国;195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1956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求研究所。她毕生从事塑性力学和应力分析研究,为中国塑性力学和扭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航空事业需求转入疲劳研究后,李敏华得出了应变协调在低周疲劳中起主要作用、超载可增加疲劳寿命以及超载滑移带发展有阻碍作用的结论。
《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丛书:交通、水利、煤炭、设备卷》介绍了10位大师的很好事迹。他们立足岗位、勇于探索,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造诣深厚、魅力不凡,为行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
本书讲述的是投身于“中国芯”发展的一群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全书内容以具有人文气息的人物专访形式呈现。芯片领域中的人才几乎都是“学霸”,很多是保送上大学,且硕士、博士占比极高,不错高校毕业的也不在少数。当
本书试图从安全规制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基于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层面对乳品安全规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效果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并对 外的乳品安全规制体系的构成与规制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全书分四个部分: 部分包括 章~第5章,主要对我国乳品安全规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6章~第9章,主要对内蒙古乳品安全规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为比较分析篇,包括 0章~ 2章,主要对 外乳品安全规制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为政策措施篇,从目标改进、主体多元、客体激励、工具完善四个方面对提升我国乳品安全规制提出具体建议。
王雷、韩文彬、朱书贞等编著的这本《双向拉伸塑料薄膜》作者在长期收集、整理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汇集了典型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新工艺与实例资料。本书着重介绍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定义、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范围与保存、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产品与市场特点、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性能特点与参数、典型单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典型平面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简单介绍了世界BOPP薄膜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高产量及高灵活性的双向拉伸技术进展,并且详细阐述了①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成型加工原理;②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生产方法及工艺设备;③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与质量控制;④平面双向拉伸塑料薄膜产品性能指标与生产技术条件;⑤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料产品开发生产评价;⑥拉伸薄膜生产过程中的疵病分析及疑难排除;⑦双向拉伸塑
本书介绍传输系统理论和多载波调制系统,包括各种新波形结构和理论。全书分两部分,共8章, 部分包括 ~4章,介绍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5~8章,介绍各种新型多载波调制系统,包括正交和非正交多载波调制系统。正交多载波调制系统重点介绍OFDM(正交频分复用)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实现结构;非正交多载波调制系统重点介绍FBMC(滤波器组多载波),包括OFDM/OQAM(偏移正交幅度调制)、GFDM(广义频分复用)、UFMC(通用滤波多载波)、F-OFDM(滤波正交频分复用)、MC-TDMA(多载波时分多址)及BFDM(双正交频分复用)等。
王雷、韩文彬、朱书贞等编著的这本《双向拉伸塑料薄膜》作者在长期收集、整理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汇集了典型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新工艺与实例资料。本书着重介绍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定义、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范围与保存、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产品与市场特点、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性能特点与参数、典型单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典型平面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简单介绍了世界BOPP薄膜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高产量及高灵活性的双向拉伸技术进展,并且详细阐述了①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成型加工原理;②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生产方法及工艺设备;③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与质量控制;④平面双向拉伸塑料薄膜产品性能指标与生产技术条件;⑤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料产品开发生产评价;⑥拉伸薄膜生产过程中的疵病分析及疑难排除;⑦双向拉伸塑
。。。
二战中欧洲战事行将结束时,由冯·卡门教授领衔的美国军方代表团对德国航空和火箭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之后为美国战略空军的发展撰写了长远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英文版钱学森文集)(精)/英文著作系列》。钱学森作为代表团成员,是报告的主要撰写者。本书梳理了钱学森撰写的七个部分,主要内容有德国和瑞士的航空技术,高速空气动力学,脉动式喷气发动机实验和理论性能,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性能及其设计问题,固、液态燃油火箭的设计和发展的未来趋势等。 为了 全面地展现钱学森在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本书还收录了钱学森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气体动力学基础》第三卷中写的文章:《气体动力学诸方程》。
竭尽全力达到 ,丈量天空的高远,实现空天飞行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而建造空天飞行器则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空天飞行热情的 。 马修·A·本特利编著的《空天飞行器:从飞机场到航空港》一书清晰、明确、乐观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未来画面——空天飞行器从 机场起飞,在太空加油。新技术的诞生将使地月之间的飞行变成一种规律的人类活动。书中对一些技术细节的讲解有助于读者对这一“幻想”建立 加实在、准确的认识。 本书共计十二章,介绍了宇航史、火箭学,以及紧密依据宇航业发展的历史而得到的推断等内容,主要包括:空天飞行器将如何发展、其与传统的飞机以及发射器相比有何不同、 的空天飞行器将如何 终成为进入太空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