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 击碎偏见与障碍的一生 丽塔 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 9 11 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 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 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 本书记录了丽塔 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本书是任何梦想打破职业玻璃天花板的女性之书,正如考威尔博士所言: 每每被问及我哪来的时间竟发表了800多篇论文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我别
内容简介 本书整理自《学习时报》“归国科学家“专栏,共收录文章40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百废待兴,归国科学家们回国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科研实践,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农业发展、医药卫生、航天、核物理等领域献计献策,在他们刻苦钻研和锐意创新下,新中国各项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除钱学森、华罗庚等知名科学家,本书还讲述了王承书、陈能宽、柯俊、杨承宗、马世骏、吴仲华等以前较少宣传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展现了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王恒绩、王淼著的《张锡祥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 雷达对抗专家、某干扰系统奠基人张锡祥同志致力于国防安全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弘扬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艰苦条件的“三线”建设中自力 生、白手起家、攻坚不畏难的超人精神,忠实记录了以他为首的一群科技工作者们为了国防安全孤独潜行的可敬形象,他们以 小的成本,研发出我国 进的电子对抗装备.让对手的“千里眼”一次次变成“近视眼”甚至“盲人”,填补了我国电子科技领域的多项空白,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为捍卫 电磁边疆安全,夺取未来战场的制电磁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适合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为2003年度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光辉的奋斗历程,无疑是我国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地学工作者一部内容丰富的生活教科书。本书运用口述实录和客观描述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七个方面,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世真的学术传记,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王世真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沈志云,1929年5月28日生,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沈志云在机车车辆动力学尤其是轮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理论和随机响应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 上通称“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 水平。曾任中国铁道重载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长、成都市科协 等职,并获詹天佑成就奖、 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沈志云为中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高新技术发展和铁路高等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沈志云,1929年5月28日生,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沈志云在机车车辆动力学尤其是轮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理论和随机响应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 上通称“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 水平。曾任中国铁道重载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长、成都市科协 等职,并获詹天佑成就奖、 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沈志云为中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高新技术发展和铁路高等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本书描述了胡克博士几十年从事航空发动机多个型号研发中记录的各种趣事,把航空发动机这个被称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工作,带入到读者的眼前,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神秘。本书和发动机相关教科书或其他书籍的差别在于,书里记录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而这些事在大学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甚至在进入到航空发动机行业后也不一定能遇到的宝贵经验。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书中的各种工程问题并不是航空发动机所特殊的,书中也并非长篇大论地贴公式和专业术语等,同时带有英式幽默的描述,因此本书读起来较为吸引人。本书潜在读者是对工程感兴趣的人,包括:航空航天迷,各类产品研发的工程师,理工科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以及想了解航空发动机研发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