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本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本书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阅读。也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和校长培训。
(1)帮助英语教师了解自主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自主发展的途径、方式与方法; (2)帮助英语教师了解和更新外语教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建构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为自主发展奠定核心基础; (3)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将学科教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如何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4)通过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的作用、特点以及教师课堂话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课堂话语在促进教学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教师的内心世界和教师发展的轨迹; (5)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课堂行为,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得与失,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实践与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实践与反思; (6)帮助教师了解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教学与评价有机、合理地结合起来; (7)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英语教学研究方
深圳市南山区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坚持“以学为本、有学无类”的卓越课堂教学理念,以“问题导学”为主导策略,建构了“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 (自、助、展、导、拓、研)的“六学”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卓越课堂文化理论体系、教学实践体系、评价体系、机制保障体系等四人体系。奉书即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借助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思考、探索、建设课堂教学,展示深圳市南山区独具特色的卓越课堂文化体系与卓越课堂教学文化的基奉模式(基本式+变式),其基本式包含了适合于教育转型期的教学理念等重要文化要素。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一种尝试,书中总结的认识和经验值得关注和思考。全书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他区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也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和较高的借鉴价值。
优秀教师往往能在授课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多教师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成为他们的梦魇。本书致力于帮助广大教师掌握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职业幸福感。 作者Jerry Evanski博士教过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年级,并曾在大学授课。丰富的从教经历为他研究学生的注意力提供了全面、真实的资料。 在书中,作者通过176个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的课堂小活动,来阐述怎样使课堂环境充满活力,改变学生的课堂状态,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每一个活动都标明了适用的学生的学段(从幼儿园直到成人阶段),便于教师读者选用。
本书作者黑岩祐治,现任神奈川县知事,系滩校1974届毕业生,他在书中再现了恩师桥本武的国语课堂及《 银汤匙 研究笔记》,与读者一起追问教育的本质。本书最后,还将为读者献上一堂桥本武先生的“特别授课”并附赠本书译者王军评析桥本武国语教育的文章,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桥本武及他的特别课堂。
《初中物理》结合初中物理新课程与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种种现实问题,以“专题+问题”的形式选定六个专题共十八个常见的问题,每个问题以“案例角一讨论区一实践坊一智慧屋一学习园”的形式展开。问题中所选案例均来自教学一线,来自作者的亲身体验。从个人的教学案例到同行的交流讨论,从磨砺后的案例再到教育理论的探讨。希望通过抛出的这些案例及讨论,引起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们的共鸣与重视,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本书,搭建一个交流共享平台,为解决初中物理教学疑难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和方法,引导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去思考、积累、提升。
《国际视野下的STS课程研究》由杨明全编著。 《国际视野下的STS课程研究》绪论部分对STS课程产生的背景、STS课程的起源和发展以及STS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在全面阐述STS教育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STS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哲学观、建构主义理论和综合课程理论。
在《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 版出版10年后,两位作者(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依据10年间新出现的重要观点以及与教师合作研究的经历,于第二版中再现提问理论与实践的 结合。从教师准备问题、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到所有学生参与思考与回应,再到教师与同事合作打磨提问实践,系统呈现优质提问教学法。 除了有与 版同样实用的提问步骤外,贯穿全书的“师生协同”“思考与讨论”以及每章末尾的“复习与思考”可以帮助教师 好地与学生、同事合作开展优质提问,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扫描全书各处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优质提问的小视频。该书有助于教师学会运用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工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
《初中语文》是一部展示我们参加高品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阶段性成果的书。选录的十二个教学案例研究,记录了大连金州新区十二个备课组参加高品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研究过程,它展示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能力素质,也展示出集体的智慧和研究的力量。这十二个教学案例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涵盖了初中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小说、散文、现代诗歌、古代诗歌、文言文)、作文教学,以及课外名著阅读指导等内容;从执教课型来说,它包括了教读课和自读课。同时,这十二个教学案例在贯彻实施高品质的课堂理念要求上具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内容定位准确,目标设计科学具体,主问题设计精妙,教学环节简洁清晰。唯其如此,方会有课堂上的学生积累丰厚,学生活动充分,也才会有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本书所选的十二个教学案例是从大连金州新
本书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其内容为: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育智慧、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习指导、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外阅读、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文本解读、语文课堂任务、语文课堂构建、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形态、语文课堂诊断。本书的编写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力图做到内容丰富、材料详实。
本书全方位的呈现了这些问题的产生、行动的过程、实践的结果与经验反思。其中有鲜活的案例,有实证的数据,有行动的路径,有实践的机制。通过总结提炼基层经验,希望能为上海乃至全国课改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课程实践”是这项研究的行动方式。本书全方位地呈现了项目学校和区域层面在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中的创造性实践,范围涉及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教研团队建设等内容
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要以语言教学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我针挖掘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并积极创设活动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教师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语言的奥妙或差异,终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了解语言,运用语言。
本书是一位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经验的基层教研室主任,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全书以回归常识,构建生命化课堂而展开,揭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痼疾。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课堂教学迷失的本真是什么,进而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新架构的具体定位,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和说明。作者力求用课堂教学中的鲜活例子,深入浅出的阐述朴实的教育道理,给教育工作者深刻的教育启发。本书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对于教师、校长、教育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由爱德华·休姆斯著的《美国 的中学是怎样的: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的乐园》由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驻扎惠尼中学(Whitney High School)一年,“蹲点”采访而成,它由表及里地展现了一所伟大公立学校所具有的外在和内涵,并真实地剖析了美国 中学奇迹般契合中国现状的教育模式。
《外语教学法丛书之3:课堂教学决策》的书名是《课堂教学决策》,但是《外语教学法丛书之3:课堂教学决策》并不是讨论教师如何作出 课堂教学决策 ,而是阐述如何使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决策 ,由此引出一个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个概念,即语言教学中的 协商 (negotiation)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 协商 、在 协商 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本书正是围绕上述问题的探讨而收集的一部论文集,汇集了近二十位语言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深教授和专家的论文。本书主编M.P.布雷恩(M.P.Breen)是苏格兰斯特灵大学的语言教育学教授及英语语言教学中心主任,另一位主编A.利特尔约翰(A.Littlejohn)目前任教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已编辑出版多部教材。 本书收集了18篇论文,篇首先详述了课堂教学中 协商 这一概念的起源
本书涉及的课堂实践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专注力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参与显然是高效教学的核心方面之一。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他们就几乎没有机会学到课堂上的知识。利用本书中提出的实用性建议,每位教师都可以创造一个课堂环境,让学生对以下四个问题产生积极应答,让学生参与变成一种课堂常态: ·我感觉如何? ·我感兴趣吗? ·这重要吗? ·我能做到吗? 本书阐述了教学视角的根本性改变。“我感觉如何”关乎学生情感,“我感兴趣吗”关乎课堂吸引程度,这两个问题和专注力有关。“这重要吗”探讨学生如何将课堂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我能做到吗”说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两个问题涉及长期的课堂参与,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也为教师、学校开辟了新的教学视角。除了专注于教授学生学术内容,教师还
民国前辈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有过的专业困惑实在微不足道,我也因此总是留恋前辈们的历史世界。周勇编著的《文化转向与课程改革: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为中心》即是过去十年“民国之旅”的总结,其所描述的正是几代前辈的意义建构努力。对当代教师而言,如果他们能像许多前辈那样,致力于以自己的教育、学术和写作实践,为 创造并传播一点有价值的现代“科学”或“艺术”文化,那便是在过一种有意义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