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当前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社会适应中的12个矛盾、学校及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影响;提出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辅导方法、健康情绪和心理平衡的调节方法、健康人格和社会适应的培养方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测量评估方法及其咨询技术,针对学生的15种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指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重点介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策略、人际适应的策略,特别是对全社会关注的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讨。
在《自我的重建》中,心理咨询师若溪讲述了自己4 年间3 次犯抑郁症并终康复的经历。患病期间的痛苦与麻木、光鲜生活的背面、记忆深处的原生家庭被一一揭开,通过若溪对自己经历的记述、剖析和反思,你会更加真切地认识抑郁症,并从中发现新的意义。 作为抑郁症患者、母亲、妻子、创业者、博士研究生,作者字字真诚地记录了自己在患病期间起起伏伏的细腻感受,剖析并反思了生活压力、自我认知、原生家庭等是如何将一个人推入抑郁境地的,她还记录了自己康复的全过程, 向我们展示了那些能够克服人生困境的智慧。同时,本书还能够给抑郁症患者、患者的家人朋友许多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记录用药的情况、怎么判断要不要去看医生、家人朋友应该怎么做/怎么说…… 其实,对抗抑郁症的过程正是重建自我的过程。通过自我的重建,我们能够变得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以发展、预防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如何设计心理辅导课?怎样操作心理辅导课?从哪里找心理辅导课素材?有没有 的心理辅导课范例? 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从概念、理念到设计、操作等细节,诠释心理辅导课的关键要素,融合团体辅导前沿理论与课堂实践经验,介绍心理辅导课的基本流程、方法与资源,为读者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指导。 本书适合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培训参考,也适合心理学研究者和工作者阅读。
本书为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全书共九章,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与死亡教育、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等内容。 本书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和“发展”为结构的基本逻辑,从不同侧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发展,力图体系清晰、体例丰富,内容简练、通俗易懂,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理念。 本书既可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介绍,然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互联网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基于“互联网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发展、大学生互联网道德心理及素质提升五个部分展开研究。本书探讨互联网与高校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和各项行为问题的形成与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分析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构建起高校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实践操作模块。本书既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深入探析,又有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总结,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注重实证性、定量化研究。
你有安全感吗?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缺乏安全感,各种心理疾病应由而生,痛苦的体验随时出现,尤其在压力或者创伤事件下,出现难以承受的心灵伤害。一个外在适应良好的人,可能内在也存在着不安的根源,带来一些情绪上的困扰,继而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水平。 本书为心理督导周伯荣医生分析来访者的红、黄、蓝情感不安全感人格,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疗愈法。 不经“成功叛逆”,无以成就自我。不同家庭类型,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多数会发生,但是发生的形式不同,部分出现延迟发生,甚至延迟到老年期发生。 借助本书,读者可深入了解自己的不安之源,通过“成功叛逆”成就自我,进而告别伤痛、重新出发。
经常会有人问:“如果我出现了抑郁情绪,是不是就说明我得了抑郁症?” 实际上,抑郁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一种常见情绪。所以,出现抑郁情绪并不等于患有抑郁症。事实上,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有其严格的诊断标准,而且只有精神科医生才拥有对精神障碍的法定诊断权。 一个人只有在两周内持续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五个或五个以上,才有可能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 ·心境抑郁; ·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食欲锐减导致的体重急剧下降;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几乎每天都出现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 ·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过分内疚; ·思考能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 的念头。 在本书中,作者以家庭动力为主线,辅之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抑郁的察觉与诊断、个体与
作为英语教师和班主任,这两个角色不离不弃相伴相随30年。这是一个奇迹之旅, 让我亲历了学生“慢”教育的润泽故事。“慢”字奇妙无穷。“忄”即“心”——“心心相印”。师生同台共舞,同频共振出“体验·探究·展示”的富有“生活逻辑”的教育;“日”即“时”——“朝朝暮暮”。师生携手相伴,修养德行、浸润德性。“罒”即“目”——“寻寻觅觅”。观察、觉知、体悟教育中的润泽。“又”即“复”——“又惊又喜”。无数次阅读到“有情、有味、有思、有品”的润泽故事。慢下来,我用“农人”、“匠人”之品来“育人”之美。本书将“慢”字拆解谱写出师生的共生、共教、共学、共长的润泽故事,以此感谢朝朝暮暮与我共舞的孩子们。有故事的教育可读,有风景的教育可欣,有德性的教育可品。
教育心理学始终关注兴趣。兴趣、好奇和内在动机等理论在历史和现代研究中均受到重视。但是,迄今 尚缺乏一本全面介绍兴趣及其作用的著述,本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兴趣的研究在国外方兴未艾,而 相对低迷,这样一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该领域研究的概况。此外,在倡导素质教育的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助于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质量。 本书涵盖学习兴趣、职业兴趣和心流体验三方面,并遵循兴趣从起源、发展、到作用的主线,对有关兴趣的 外研究加以系统的整理。作者旨在为读者呈现尽可能完整的目前关于兴趣研究的画面,并提供有关兴趣应用的参考性建议。
教育心理学始终关注兴趣。兴趣、好奇和内在动机等理论在历史和现代研究中均受到重视。但是,迄今 尚缺乏一本全面介绍兴趣及其作用的著述,本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兴趣的研究在国外方兴未艾,而 相对低迷,这样一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该领域研究的概况。此外,在倡导素质教育的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助于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质量。本书涵盖学习兴趣、职业兴趣和心流体验三方面,并遵循兴趣从起源、发展、到作用的主线,对有关兴趣的 外研究加以系统的整理。作者旨在为读者呈现尽可能完整的目前关于兴趣研究的画面,并提供有关兴趣应用的参考性建议。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以发展、预防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如何设计心理辅导课?怎样操作心理辅导课?从哪里找心理辅导课素材?有没有 的心理辅导课范例? 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从概念、理念到设计、操作等细节,诠释心理辅导课的关键要素,融合团体辅导前沿理论与课堂实践经验,介绍心理辅导课的基本流程、方法与资源,为读者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指导。 本书适合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培训参考,也适合心理学研究者和工作者阅读。
书中主要阐述了心理健康、心理适应、自我意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心理障碍与危机干预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题,知识系统全面,观点权威,文字精炼,呈现方式灵活,案例分析透彻,策略方法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 本书优化课程设置,设计体验式的教学内容,以“成长案例”“心理故事”“心理训练营”等板块来呈现各部分内容。各个板块灵活而不失严谨,可谓大学生心灵成长的一个特制手册,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作为英语教师和班主任,这两个角色不离不弃相伴相随30年。这是一个奇迹之旅, 让我亲历了学生“慢”教育的润泽故事。“慢”字奇妙无穷。“忄”即“心”——“心心相印”。师生同台共舞,同频共振出“体验·探究·展示”的富有“生活逻辑”的教育;“日”即“时”——“朝朝暮暮”。师生携手相伴,修养德行、浸润德性。“罒”即“目”——“寻寻觅觅”。观察、觉知、体悟教育中的润泽。“又”即“复”——“又惊又喜”。无数次阅读到“有情、有味、有思、有品”的润泽故事。慢下来,我用“农人”、“匠人”之品来“育人”之美。本书将“慢”字拆解谱写出师生的共生、共教、共学、共长的润泽故事,以此感谢朝朝暮暮与我共舞的孩子们。有故事的教育可读,有风景的教育可欣,有德性的教育可品。
教育心理学始终关注兴趣。兴趣、好奇和内在动机等理论在历史和现代研究中均受到重视。但是,迄今 尚缺乏一本全面介绍兴趣及其作用的著述,本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兴趣的研究在国外方兴未艾,而 相对低迷,这样一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该领域研究的概况。此外,在倡导素质教育的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助于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质量。本书涵盖学习兴趣、职业兴趣和心流体验三方面,并遵循兴趣从起源、发展、到作用的主线,对有关兴趣的 外研究加以系统的整理。作者旨在为读者呈现尽可能完整的目前关于兴趣研究的画面,并提供有关兴趣应用的参考性建议。
本书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针对高职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采用“项目+ 任务式”编写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满足“做中学、做中教”的需要。全书设置7 个项目,分别是:走进心理健康;适应大学生活;认识自我,健全人格;学做情绪的主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学会爱,认识性;学会学习,助己成长。通过任务实施和项目实训,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调适技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健全成熟的人格,为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奠定心理素质基础。本书架构清晰,设计新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学校管理人员的阅
当今社会,党和 对大学生提出了 高的要求,大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和塑造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的有用人才。本书的 章对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简要阐述;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对学会适应环境、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做好情绪管理、塑造健全人格、掌握学习奥妙、体验美好爱情以及直面心理危机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全书逻辑清晰,结构鲜明,内容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是法国 精神分析大师多尔多对年轻的分析家和临床心理治疗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卷。本卷的主题词是无意识和绘画。本卷中的大部分案例都会让读者感到惊讶,这不是因为症状特殊性,而是因为多尔多所阐释和看到的那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这也让她在倾听时深感震撼。 多尔还从“命运”一词出发进行探寻,研究精神分析的未来。她认为必须要询问一个主体的后代,他的孩子,他的孙子,探寻世代的影响,以便将精神分析区别于社会与文化的话语。
本书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指南》是一本在理论指导下,立足于实践的书。主编薛玲玲、王纬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每篇文章作者都是来自一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都来自一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实际。内容方面,本书所涉及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都是作者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和教训;既有辅以理论学习的总结分析,也有真实生动的叙事研究;既有身临其境的经历回顾,也有扪心自问的深度反思。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是法国 精神分析大师多尔多对年轻的分析家和临床心理治疗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卷。本卷的主题词是无意识和绘画。本卷中的大部分案例都会让读者感到惊讶,这不是因为症状特殊性,而是因为多尔多所阐释和看到的那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这也让她在倾听时深感震撼。 多尔还从“命运”一词出发进行探寻,研究精神分析的未来。她认为必须要询问一个主体的后代,他的孩子,他的孙子,探寻世代的影响,以便将精神分析区别于社会与文化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