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的编写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阐述了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了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英汉互译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策略等,并通过典型例句、补充练习和译文赏析将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程理念新颖,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专业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参考。 本书为配套的练习参考答案。
本教材选文贴近时代脉搏、反映*动态,包括了新闻报道、市场分析、商业合同、企业介绍等文体,涵盖了科技、财经、环保、管理、娱乐、体育等题材,并附有高质量的参考译文,可供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英汉、汉英翻译学习。本教材不但是NAETI考生的用书,也能有效地帮助广大英语翻译爱好者提高笔译、口译水平。
本书为指导翻译研究的入门丛书,旨在向初次进行该领域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介绍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全书共分十章。章概括了翻译学的十二个研究领域,旨在帮助研究者确立研究课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指导研究者对课题如何进行总体规划,具体包括反复推敲初始观点,确定研究范围、查找资料、进行批判性阅读、详细记录参考文献,与导师密切交流等。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了进行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多种理论模式、研究类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阐述观点、如何构想假说、如何确立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和分析数据等。第八章与第九章指导研究者如何以口头及书面形式描述个人的研究。后一章作者就翻译研究的评估,尤其是论文评估,所通常采用的标准作了介绍。
本手册译名适用于一切英语国家、英语民族的姓名。当今英语国家,民族的构成复杂,特别是美国,大量原来非英语民族归化为当地公民,但其原有姓氏的拼写与读法,有的已英语化,有的则还保留原民族特征。有关这些姓名的汉译,本手册尽量参照英美人名辞书和发音词典上的标音资料;对于没有标音资料的外来姓名,凡外来民族特征明显的,按原民族语音汉译,其它按英语发音习惯处理。
全书共分十二章,引言概括了全书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章分析一种新的理论形成的条件及过程,为第二章介绍了描写与系统论是早期萌芽及其如何形成学说奠定基础;第三章谈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描写系统理论的形成,并概括了各种观点的共同特点。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图里的理论。第五章围绕怎样描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引入“规范”概念,分析了“规范”概念的理论背后。第七章介绍了规范概念引入之后描写翻译学出现的两个不同分支,第八章介绍了多元系统理论,包括其来源、作用,及局限性。第九和第十章中引入了更多的系统理论。第十一章中,作者对描写与系统理论进行了全面批判;第十二章,作者指出描写与系统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并对其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设想。
本书作者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作者在书中引进了“改写”删mlng)这个重要概念,它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撰选集(anthology)、批评(c_lI吲sm)和编辑(editlnq)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作者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1deoIogy)和诗学形态(D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与改写者所处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从而达到让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 本书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了多国历代文学名著的翻译实例,分析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人进行改写的过程。这些实例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时代代表性,令读者在熟悉翻译理论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世界文学殿堂的奥妙。
本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专著。作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方法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比的论文和著作,开辟了中国古诗词英汉分析的语言学途径。本书可供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芳香的研究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使用。
本书初版于1987年,现为1995年修订版。作者在书中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将翻译研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作者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此外,作者还客观地分析了相关学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近期趋向作了介绍与归纳。 玛丽·斯内汮-霍恩比借鉴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提出建立翻译研究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并运用格式整体理论及场景一框架语义学等理论指导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这不仅大大开阔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也为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