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虫吃植物天经地义,其实不然,植物捕虫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植物的反击》就是一本介绍这人类认识这一自然规律的书。书中以捕蝇草、猪笼草和茅膏菜等食虫植物为对象,梳理了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各个时期的科学家们认识、探索、研究它们的过程。这里面不仅有食虫植物原理和机制特点的介绍, 有人们围绕着食虫植物所产生的观念和思想上的冲击及转变。此外,如达尔文、胡克、林奈、华莱士等科学大家参与研究的这一过程,亦代表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的历程。
跨越自然人文,爬梳经史子集,博采东西文化,续写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再现古典诗意的草木天地。 传统文化与博物相融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文学的写作笔法,融入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书写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这本书是一篇在植物学与酒的婚礼之上朗诵的充满 的祝酒词—— 清酒始于米粒,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特基拉来自龙舌兰,朗姆酒酿自甘蔗,而波本酒出自玉米。你已经渴了吗?在《醉酒的植物学家》这本书中,艾米·斯图尔特考察了许多能让人晕眩的花草、树木、果实和真菌,几千年来,人类用他们的才智和 ,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植物转化成酒精。 在所有被发酵和蒸馏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中,有些是危险的,有些极为古怪,还有一种和恐龙一样古老——但是每一种植物都为 的饮酒传统和人类历史做出了独特的文化贡献。 这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其中还有50多种调酒配方和可供园艺爱好者参考的种植诀窍——会让你在任何一场鸡尾酒宴会上都成为 的嘉宾。
地球上现存植物超过40万种,然而为人类驯化并作为日常食物的却仅有其中200种;人体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热量和蛋白质仅来自于三种栽培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麦;世界各地早期农耕文明中的先民,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大植物家族作为日常饮食之选……想要将野生植物培育为餐桌上的美味,究竟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而我们如今食用的粮食、蔬菜和水果,是否还保留着它们“祖先” 初的模样?自古以来,在人类尝试培育这些植物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惊险刺激,而又不无偶然。作者挑选50余种餐桌上的植物“常客”,以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栽培历史,道出它们在各国文化中的深层含义。
这是一本以中国水果为主题的轻阅读科普书,讲述了梨、桃、荔枝、柑橘等中国本土水果如何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葡萄、石榴、苹果等外来水果如何进入中国的一系列故事,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了解、熟悉不为人知的水果文化历史。 想了解“植物猎人如何窃取了我国的猕猴桃”“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回榴裢”“杨贵妃的荔枝从何而来”吗?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一位堪称“植物杀手”的园丁,因为内心不安而开始学习植物科学。在这段旅程中,作者回溯了关于植物种种神奇之处的发现史:从富有传奇色彩的“植物羊羔”,到古希腊博物学者的争端,再到17、18世纪欧洲科学家们如何排除迷信和无知,奠定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基础;她拜访了追求 和新奇的园艺师与科学家,目睹种种奇观:1吨重的南瓜、 黑色的矮牵牛、四米多高的用作生物燃料的草,以及 通过光合作用存活的动物——海蛞蝓。借助这段丰富多彩的旅程,作者展示了植物生长机制的方方面面。 终,她将对植物的理解带到自己的花园中,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株什锦树,并学会修剪树枝以促进其萌芽。
内容简介 书号:9787571334406 书名:常见果蔬轻图鉴---轻图鉴系列2 定价:52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一棵树会散射出有毒的汁液,一颗亮红的种子能让心跳骤停,一丛灌木可以引发难忍的疼痛,一株藤蔓可以把你迷倒,一片叶子可以诱发骇人的战争。 千万别小瞧了植物王国!深不可测的邪恶早已悄悄潜伏。 艾米?斯图尔特,我们 熟悉的作者——《鲜花帝国》《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醉酒的植物学家》都来自她!这一次,她历数全世界数千种植物中那些 让人着迷却又邪恶异常的植物,将它们以从A到Z的顺序,按照不同的“邪恶属性”——致命、致痛、致幻、成瘾、过敏、侵略性——逐个点将!自然可亲可爱,也可敬可畏。植物,可能是菜,是药,也是毒。 请你保持愉悦而又警醒的心情,开始阅“毒”之旅!《纽约时报》 畅销科普作品!
在《忏悔录》(Confessions)中,卢梭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味。”这部写于卢梭晚年的作品不是这位思想巨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学小品,原书名义上写给一个5岁小女孩的。文笔优美,对植物的讲解清晰有趣。
\" 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是北方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基地。是北京和外地部分专业院校以及中小学校的定点实习或学习单位,被首批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淀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是北京市和海淀区旅游局的定点旅游单位。 《 北京植物园图谱》从植物学实习参考书和普通游客游园指导书的角度出发进行编排,收录植物园各个科属的500余种主要植物图片和相关特征描述。本书作者力量雄厚,内容方面准确 ,图片清晰。由于主要针对教学实习编排,实用指导性强,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及植物专业学生及植物爱好者的 参考书,植物园普通游客也会有兴趣。\"
刘华杰著的《延庆野花》与2016年8月出版的《崇礼野花》是姊妹篇,延庆离崇礼不远,离北京 近,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将在崇礼和延庆举行。 两地因海拔较高,风景优美,都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借奥运的东风,近几年,两地建设得越发漂亮。对北京的朋友而言,如崇礼嫌远,可去延庆,延庆之美,不输崇礼。延庆峰峦叠嶂,草木秀丽。本书收录了当地120余种草本植物,仍然献给喜欢休闲旅游、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朋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崇礼与延庆两地植物多有重叠,因此《崇礼野花》中有的植物,本书不再收录。 延庆,冬季滑雪,其他三季观花,四季都可游玩。赏花之乐,在于物我合一,天人交融;与自然越是亲近,内心就越能得到滋养。希望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博物自在!
《看花是种世界观》是对博物学家刘华杰博物人生的全景呈现和记述。作者半夏具有生物学背景,历时多年对传主刘华杰的关注和财富,透视了传主的学术生涯。传主刘华杰 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也是一个荒野逐花人;他认识数千种植物,20余年不遗余力倡导博物学文化;他要我们反省现代性逻辑,欣赏自然之美,接续传统,从无用而美好出发,重塑我们质朴的心灵;他对大地的感情,他对野花的热爱,他的博物路径与真诚自在的人生,通过作家半夏以访谈及内心关照的笔法,以及200余张珍贵的图片,给予了全景记录和再现。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刘华杰堪称当代中国的梭罗,他的博物生存理念,如何救赎我们今天的世界。
大自然通过优胜略汰使许许多多的物种进化出了令人类叹为观止的生存智慧:昆虫的眼睛能看到我们昂贵的隐形眼镜都看不到的东西,白蚁丘在炎热的沙漠中无需空调也可以保持凉爽,鸟儿能 限度地利用复杂的气流自如飞行……在这本讲述仿生学的科普书里,阿米娜·汗妙趣横生地讲述了大自然物种的无穷奥妙,并启示我们:大自然是 的老师,包括建筑师、生物学家、纳米科技研究员、工程师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虚心地“向大自然借智慧”;我们正处在生态恶化、过度消费资源的历史拐点上,洞悉自然中的秘密力量可以让我们获得创造的灵感,推进人类的发明和科技创新,向 加安全、实效、多产的生活方式迈进。 本书通过材料科学、运动机械、系统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丰富而精彩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如何借助\"仿生的智慧\",轻松地建
植物学、动物行为学、地质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均是从博物学分化出来的学科。作为一种古老的、宏观层面探究大自然的学问,博物学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重建人与自然友好关系以及提升生活乐趣,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本书依据中国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2018年主办的“植物博物学研讨培训班”授课和实习材料编写而成,为 针对植物学、博物学爱好者的讲义,内容涉及博物学简史、理念和当下定位,自然观察的流派与方法,植物绘画和植物摄影实用技巧,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植物图片的数字识别,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小组(APG)分类系统简介,植物分类学在线资源使用, 视野下博物学的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中国 植物标本馆介绍等。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复兴并升级公众博物学,既吸收当代科技的进展,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为日益壮大的爱
几百年来,西方博物学家将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做了地理大发现,植物已经 化。我们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各大陆都可以见到其他大陆的树木花草兴旺繁殖。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有过怎样的历史?人类在地理大发现的同时如何改变了大自然的风景?植物学家们如何在几百年的艰难探索和辛劳中把植物标本保护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当年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灭 了的物种?在书中,作者带领读者逐一探查真相。 书中还描述了许许多多老式植物学家,图内福尔、科默松、弗朗谢、拉马克、普瓦夫尔、梅屈兰、林奈、米肖、圣-希莱尔、阿当松、艾莫南等,还有18、19世纪远赴中国为植物学做出贡献的传教士谭卫道、德洛维、汤执中等。他们的为人和工作方式,各有特色。 这本书集自传、科普和小说为一体,带领读者与植物学家一道去世界各地重温那一次次探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