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史记:造物的神奇》是一本关于细胞生物学的科普书,主要从基因生存机器的角度解读细胞,按照细胞结构的演化来布局,讲解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从内而外,从简单而复杂,从远古到目前,对知识点的处理上注意内在逻辑。比如对于酶的各个特点,指出酶的加速特征由其分子结构决定,而酶的结构决定了其活性必然是专一和特异的。这本书很具特色,文理兼容,书中充满了诗词歌赋名言警句,都是为了说明细胞的逻辑与知识;也多用比喻,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读者对象主要是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甚至初中生。
影像方舟 项目创始于2005年,获联合国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本书作为影像方舟系列的全新力作,精选460余种奇特有趣的新动物,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适合5岁以上的读者阅读。 书中用绝美肖像照的方式呈现这些物种真实的神态,展现出了这颗星球令人震撼不已的物种多样性和演化之神奇,如形似一泡鸟屎的树蛙,拥有伪装术的蜥蜴,五彩斑斓的魔花螳螂。 这些动物来自全球各处的动物园或水族馆,照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动物的生动神态,文字记录了动物的濒危状况和生活习性,每一个动物就像是一个档案,具有特殊记录意义,具备难得一见的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
19世纪80年代,霍普 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运转的屠宰流水线,默默劳作。到了霍普父母一代,他们不再直接受雇于屠宰工厂。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 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 实验室 相分离。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
你知道在你家里住了将近20万种细菌、真菌、昆虫节肢动物吗?你的窗框上、枕头上、莲蓬头里和猫狗身上,都住满了大大小小的生物。它们已经与我们同居了上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却少得可怜,甚至连它们从哪里来,爱吃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向来讨厌家里的细菌和微生物,认为它们有害健康,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在本书中,生物学家罗布 邓恩,将为你揭开迷人的微观世界,和全世界只有十几位室内生物专家,带你用全新眼光认识这些与你亲密接触的 室友 ,它们为我们打造的生物多样性,不仅让我们更健康、幸福,也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一个生物学家,一个画家,因为对生命有着同样的痴迷,所以产生了这本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作。本书从微观角度逐级向上延伸,结构层级递进,从原子到分子,从个体到群体,解释了宏观生命的运作原理和不同生物的本质,体现了自然世界的同一性。搭配幽默风趣的漫画帮助解说,让读者可以更轻松地理解生命的运作方式。
《行走在非洲丛林》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非洲圣人 阿尔伯特 史怀哲在20世纪前期于赤道非洲地区行医的见闻杂记,具有自传性质,书中对中非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人文面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病痛及医治情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河马是人们在非洲行船时蕞危险的敌人;非洲丛林树木茂盛,但木材贸易却因伐木的困难而受到阻碍;在 勤劳的 欧洲人眼中,非洲原住民是 懒惰的 ,因为他们很少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劳动,而这只是由于非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这本书既是史怀哲的生活记录,也是中非的民族志,它会使你如亲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当地生活的奥妙。
智能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有了飞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如互联网、安防、多媒体等都有了广泛且有效的应用。但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就能制造超越人类自身的智能体呢?作者在科普性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前沿进展的同时,着重从犯错的角度,浅显易懂地剖析了智能体在视、听、语言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错觉和犯错。并指出,理解我们很少关注的犯错,才有利于智能体的研究和发展。 书中从分析生物人的感知功能谈起,以生动的例子介绍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体觉的解剖学知识及其基本原理。之后又进入人的感情世界,从人的情感、回忆、梦境,一直谈到灵感和错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适时讨论计算机在处理人的感知世界时会遇到的麻烦及处理原则,还不忘介绍一下讨论对象的数学背景。高斯、黎曼、莱布尼茨、庞加莱、爱因斯坦、图灵等大师级人
DNA结构发现的故事是由五位杰出科学家追求科学进步的事迹所组成,他们几乎都希望名垂青史: 他们是詹姆斯 沃森、弗朗西斯 克里克、罗莎琳德 弗兰克林、莫里斯 威尔金斯和莱纳斯 鲍林。他们每个人都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但又都个性鲜明,经常发生冲突。霍华德 马克尔巧妙地再现了最终促成重大突破的紧张智性时刻和充满矛盾的个人关系。然而,正是五个人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罗莎琳德 弗兰克林,最终成为马克尔关注的焦点。 《生命的秘密》是一个关于天才和毅力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裙带关系、厌女症、反犹主义以及夹杂着不端行为的传奇。马克尔通过大量的档案研究,包括对詹姆斯 沃森和弗兰克林的妹妹詹妮弗 格林的采访,引人入胜地揭示了在科学进步的细节处,名誉是如何被毁坏,历史是如何被改写的。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 阿姆斯特朗和巴兹 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 微生物之眼 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 动物园 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
我们对于基因有着一种普遍的误解,似乎基因掌控着我们的命运。然而的基因学方面的发现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尽管不同基因的不同性质的确会对不同的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能削弱我们真正的自由意志。基因决定论只是在一些医学背景下才起作用,主要是一些精神病综合征。 本书指出,我们不是基因的奴隶。基因作为决定论只是作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层面上,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基因。对我们行为具有更大影响的是在科学之外的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世界观,它们将会对我们如何思考以及应用近的基因发现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让基因的真相变得更加清晰透彻,让读者不再为基因决定论困扰,而是积极利用自己基因的优势,避开自己基因的劣势,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有头发?为什么我们会给宝宝喂奶? 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牙齿、大脑和敏锐的感官? 在恐龙脚下匆匆奔跑的毛茸茸的哺乳动物,如何一步步走向生态位王座,并演化成如今的人类? 哺乳动物曾几度蜷缩在阴影中,几度占据主/导地位。有的时期,它们繁盛壮大;而另一些时期,它们因大规模灭绝而大幅减少,几近灭绝。在有的纪元,恐龙钳制着它们;在有的纪元,它们又占了上风。曾经,它们的体形还比不过老鼠,后来却成了地球上ZUI大的生物。它们经受住了JI热的考验,又在冰河时代面对着1.6千米厚的冰川。有时它们只能占据食物链较低的一/级,有时它们中的一些,比如人类,神清智明并能够塑造整个地球,无论这塑造结果是好是坏。所有这些历史为今天的世界、我们和我们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杰出的古生物学家之一、电影《侏罗纪世界3》
一本诞生于瑞典夏季小木屋的优雅小品,一次奇妙又有趣的乡间避暑之旅。 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获得者妮娜 波顿全新力作,讲述了作者在母亲的乡间木屋度假时,与周围世界的小生物邂逅、互动的奇妙经历。飞蚁共舞其实是一场盛大的 婚礼 ?看似讨厌的乌鸦其实聪明可爱又有同情心?在作者笔下,狐狸、蜜蜂、松鼠等动物是启发日常哲思的邻居与访客,植物和细菌也有着独特的生命语言和沟通方式。作者以诗意而洗练的文字,呈现了一位文学家兼生物学家眼中的生命百态和物种进化史,同时呼吁人们与不同物种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癌症研究的科学著作,更是一部科学史跌宕演进的精彩叙事。书中将诺贝尔奖得主奥托 瓦尔堡的生平趣事以及学术贡献娓娓道来,带领我们穿越至那个科学进步与历史动荡并存的时代。 诺贝尔奖得主奥托 瓦尔堡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生物化学家,也是与爱因斯坦、普朗克齐名的同时代伟大科学家。也是癌症代谢奠基理论「瓦尔堡效应」提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瓦尔堡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他生性孤傲,自信满满,甚至有些桀骜不驯。然而,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正是瓦尔堡对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使得他在面对质疑时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定力,奠定了癌症代谢论的基础,为癌症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提出到发展,从埋没到复兴,这本书以奥托 瓦尔堡为核心,揭秘了癌症代谢论的百年历史。虽然癌症代谢论似乎被医学和科学
◆ 老鼠被寄生后主动靠近猫? ◆ 被寄生的鱼儿故意吸引天敌注意,毫无反抗被吃掉? ◆ 你可能变成寄生生物的私人保镖、保姆、司机和仆人? ◆ 寄生使我们对陌生外来群体产生更多排斥,导致偏见、仇视、种族主义? ◆ 我们的思想真的由自己做主吗? 寄生生物与宿主已经彼此纠缠斗争了数十亿年。 这些 隐形 的寄生生物是现实世界的魔术师、巫师、脑外科手术大师。它们能够操纵不同的宿主做出大量反常行为: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视野内,以各种方式牺牲自己,甚至改变自身性别,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不择手段完成自身的进化。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 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 在文化层面上,因循守旧、集体主义、政治保守、重视公共卫生
生命起源于一锅汤? 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 什么控制着人类寿命的长短? 如何给基因动手术? 我们真的能战胜病毒吗? 《给青少年讲生命科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从生命起源、进化论到细胞学说、DNA螺旋结构等生命科学发展史上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等生物学前沿知识。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展示了生命科学之美,精彩的科学家故事传递着人文和科学精神。 通过这本书,我们探索了生命,理解生命是一部多么复杂、精妙和高效的机器。你会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也会重新认识生命。 读者定位中小学生,全书知识是中学生物学科的重点板块,可以作为中学生物的入门预学读物和课外拓展阅读。 强烈推荐给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8-120岁的 少年 。
本书以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小男孩让让在梦中,由会说话的鹦鹉带他一起找寻中草药的故事。一路上不同季节,不同景观,不同地点,发现了各种中草药。既表现了小男孩不怕困难,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借用这样的情景,讲述中草药的故事和知识。全书共选取100种中草药,并配有精美绘制效果图,弘扬中医药文化。
《如何解决复杂问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了驱动生物进化的三大决定性力量: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DNA重组。在这三大力量的综合作用下,生命得以用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决进化历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生物进化与人类创造力之间进行对比,作者发现了两者间的惊人相似性,提出了借助生物进化的智慧提升人类创造性的独创性观点! 借助对于生物进化的洞察,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让孩子过上更加充实的生活,增强商业创新能力,提升整个国家的创造力水平。
男人为什么会长乳头? 大象的象牙会很快消失吗? 23 岁的待业青年达尔文,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达尔文为何等了多年才发表《物种起源》? 160 年来,进化论如何艰难地走进课本,家喻户晓? 进化论怎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颠覆了人们的信仰,并在整个社会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备受质疑。直到今天,进化论依旧不断受到挑战,因为它摧毁了大自然在我们心中慷慨美好的形象,彻底改写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在本书中,作者用轻快简明、活泼清晰的笔触,生动再现了进化论的百年发展与论辩史:随 贝格尔号 环球考察的青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掀起的思维革命、拉马克主义与达尔文主义的针锋相对、被故意曲解的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发的争论 160 年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论战中逐步丰
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人类目前束手无策的各项疾病,通过基因组编辑,都能看到解决的希望! 基因组编辑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 意愿设计 DNA,改变生物。 自2013年开始,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它的操作非常简单,通过网上购买的药剂,具备一定知识的研究人员甚至大学本科生就可以自行操作。因此,这项技术在多个领域发生了爆炸式的进步。 学术期刊《 Science》将基因组编辑技术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将其视作*能体现科学界发展和成果的代表。 以前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故事,已成为近在眼前的现实。但是,这项技术也带来了法律、伦理方面的问题,亟待全社会思考。 让 我们 共同目击复杂的生命现象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峙的瞬间。
这本书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内核,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更深入理解环保与文明的重要性。书中精心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包括大家常去的旅游胜地,如武夷山、稻城等;也有平时难以涉足的自然奇迹,如阿拉善大漠天池、额济纳胡杨林等。
本书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书是由生命起源研究国际权威专家撰写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全面指南,揭示了细胞、聚合物、核酸、蛋白质的最初形态,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新的生命。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生命是如何在早期地球和火星这样的宜居行星上出现的。迪默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引导读者对生命起源进行思考:RNA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只是猜测?什么是新陈代谢,它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光合作用?它是如何产生的?第一个核糖体是什么?病毒来自哪里?在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迪默教授又给读者抛出了一个新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揭秘科学家在探索生命起源时的有趣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让读者能接触到显微镜下真实的微观生命,深入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有趣故事。 本书列入 牛津科普系列 (第三辑),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