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述院士思维故事的通俗读物,包括目标篇、才干篇、进取篇、创新篇等章节,收录100位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涉及人物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一代国医吴阶平、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等,院士研究方向涵盖能源、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等领域。作者以公开出版的人物传记、回忆录文章为依据,加以整理编撰,角度新颖,讲述生动,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本书有助于培养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启迪智慧,提高其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终归宿。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上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拿定主意要在自己的房屋里转一转,他要穿着睡衣和拖鞋,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引领我们做一次有关另类居家生活的美妙远足。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一部爱情、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
l 社会生物学之父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进化生物学先驱、殿堂级的科学巨星爱德华 威尔逊重磅新书,跨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鸿沟,追索社会进化的源动力! l 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中,威尔逊从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的角度,解释了人性本身包含的自私和利他共生的特点,这种内在有冲突性的进化过程还在继续。*不同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进化已经从自然选择转变为意向选择,也就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了进化选择过程,并开始通过科技的发展创造性地塑造自身的进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个终极命题进行思考,探寻社会进化的源动力。
本书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文献,它反映了爱因斯坦的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态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具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在其一生中,他无视过威胁,拒绝过总统职位,但从未放弃过对正义和良知的追求。即使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思考的也是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这个伟大之人的深沉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相信,曾经有这样一个伟大的血肉之躯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蒸汽机、计算机,以你的名字命名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定律,从时空穿越到再造人类文明,这就是你的通关秘籍。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本包装成“时光机维修指南”的万物发明手册,意在为被困于未知时间和未知地点的时光机用户提供生存下去的推荐知识。按照本书开头给出的流程图,读者(时间旅行者)可以判断自己处于地球的何种发展时期,然后借助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对应一个被困在过去的人可能有的不同需求)例如衣食住行、急救医疗,发明不同的机器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和文明的发展需求……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万物发明指南》,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进行农业生产、如何耕地、如何发明耕地所需的器具,学会辨识并了解具有不同用途各具特点的动植物,乃至学会发明蒸汽机、计算机,甚至还有基本的音乐知识……
从早在化石燃料出现之前,可再生能源的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就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动力,展望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中能量的流动规模,就会发现可再生能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它们未来的发展显而易见。人类怎样完成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的过渡?为什么可再生能源是限制全球变暖危机的核心?如何有效地利用开创性能源技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斯蒂芬 皮克深刻指明了完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光明未来就在前方,我们只需要多一点想象力抵达那个没有能源焦虑的理想世界。
自动驾驶有望成为自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对我们生活方式*革命性的改变,这本书讲述了近十年来,引领这场变革的创新者的非凡故事,故事从2004年的一场穿越莫哈韦沙漠的越野机器人百万美元大奖赛开始,一直讲述到如今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热潮,你将知道一群疯狂的创业者是如何完成一次次挑战的。作者也展望了未来,并解释了这项新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消除在驾驶、停车和加油方面的麻烦,还可望消除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大大减少我们的碳足迹,并使相关行业实现自动化,我们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边缘,这场革命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本书采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对 什么是能量 形成更具体的感知和理解:假设一个自行车手,每天连续骑行10小时,可以产生1千瓦时的能量。你可以用这1千瓦时洗3分钟热水澡,或者驾驶电动汽车前行6公里 可见,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源,人类生存所需的能量也就无从获取和转化。而各种活动需消耗的能量,都可以用 自行车手 来量化计算。正是基于这一参数,本书梳理了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并结合简明趣味的图表,呈现了这些能源的利用条件和转化率。随着环境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怎样才能满足我们未来巨大的能源需求?本书不仅为能源相关从业者、研究者提供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向和投资机会,也为每一个人了解并参与未来能源转型开拓了思考空间。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招募了一群年轻女性来完成所有关键的计算工作。她们打破了女性只能从事无关紧要的文秘工作的固有印象。从计算员到程序员,再到科学家与工程师,她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导弹飞上天空,火箭飞越太平洋,美国颗卫星的发射,月球任务和行星际探索任务,都离不开她们的计算和程序。 同样身为女性的科学家娜塔莉亚 霍尔特敏锐又细致地为读者刻画了她们拥有女性、母亲和科技工作者多重身份的光辉与挑战。基于大量的访谈、档案和文献,以这些杰出女性的人生故事为主线,《让火箭起飞的女孩》既是一部科技领域女性的生命史,也是一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史和人类太空探索史。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
世界有什么?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围绕这两个问题,诺奖得主维尔切克为我们揭示了十项深刻的洞见,阐明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物理世界。 维尔切克教授用他优美而通俗的文笔,先从八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空间、间、物质的构成、万物运动的规律、材料和能源、宇宙的演化、复杂性的出现、感知能力的扩展,然后描述了人类当前面临的科学难题,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在这些介绍之前,维尔切克教授向读者发出了预警:科学揭示,“宇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或者科学诞生之前的人类建立的关于世界的经验模型全然不同。为了理解和发现自然的奥秘,我们必须学新弃旧,在思维模式上“重生”。 精彩、清晰、平易近人,这是一场凝聚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盛宴,将扩展你的世界和思维。
寄居蟹如何 搬家 ?燕子如何哺育雏鸟?寸草不生的土地里有生命吗?如何将采集到的植物制成标本?我所在的城镇宜居吗? 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仅仅怀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可不够,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趣味实验图鉴》涵盖研究的基本常识、饲养与栽培、制作标本、社会等6 大主题,收录1000 多个趣味实验与研究技巧,内容包罗万象,插图严谨有趣,不仅能使孩子爱上科学、受益一生,也能让大人重拾童年的乐趣。
生命是什么?这本书集合了世界*的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进化理论家来思考这个问题,众多 科学明星 同台辩论,在唇枪舌剑中开启生命科学的未来。 本书演讲者包括:奇点大学校长雷 库兹韦尔、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社会生物学奠基人爱德华 威尔逊、人造生命之父克雷格 文特尔,以及世界*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弗里曼 戴森等。 从生命的起源到进化之美、从破解DNA密码到构建超级有机体、从生物技术带来的希望到致命病毒的未知威胁,本书回顾了人类在生命历程中走过的路,也展望了我们未来的方向。
本书从运载火箭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入手,剖析其背后的运载火箭技术,关注点在技术产生的背景、技术与周边的联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演化等,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全书从火箭总体、专项技术和商业航天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即火箭之魂、技术之源和商业之光,与广大火箭技术爱好者交流。
本书(含同步有声书)遴选79项古今中外的重大技术发明,讲述了有关发明背后的动人故事:构想时,既有联想思维的神来之笔,也有反向思维的柳暗花明;攻关时,既有 三更灯火五更鸡 的废寝忘食,也有 得来全不费工夫 的灵机一动;成功时,既有蜂拥而至的掌声和鲜花,也有不被理解的冷嘲和热讽 发明的过程充满艰辛,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实验与试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快乐也有痛苦,从中我们可以体认发明家的理想与追求、 专注与执着、创新与创造
《寻觅自然》收录了爱德华·威尔逊富有开创性的12个短篇文章,阐述了他一生中一直在积极探索的主题。涉及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领域,以及荒野和人性的紧密相连。 “动物天性,人类天性”讲述了从蛇到鲨鱼再到蚂蚁的社会性,探问了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对蛇普遍厌恶的情绪是如何以及因何进化出来的。“自然的模式”探究了社会生物学的基础,拷问社会行为具有什么基本的遗传基础,以及这对人类物种未来意味着什么。“自然的丰裕”赞美了生物多样性,并解释其对人类持续存在的至关重要性。 《寻觅自然》是对20世纪至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一生研究主题的综述式介绍。艺术家劳拉·索思沃思为这本书献上了富有想象力的插图,这将是值得挚爱自然的人品读的书。
本书为2021年度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作为当今数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物联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它将数十亿台设备、传感器,乃至人连接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让信息、数据和洞察力流动无阻。这个崭新的数字生态系统正在重新定义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未来。 本书描绘了我们日益 智能 的世界,并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与物联网相关的、突出的安全、隐私、伦理、政策挑战和机遇等问题。本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物联网这一创新浪潮,同时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教你如何帮助创建一个尽可能安全、私密、高效和有趣的数字生态系统。不论你是对物联网安全和隐私感兴趣,还是希望了解我们超级互联的未来,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见解。 本书列入 牛津科普系列 (第三辑),该系列书第一
引力波究竟是什么?引力波探测的意义与前景何在?什么样的物理过程会发射引力波?爱因斯坦在引力波研究上栽过哪些跟斗?宇宙中* 亮 的爆炸为什么是 黑暗 的?中子星双星的合并为什么是黄金的*可能来源?LIGO之前的引力波探测为什么不成功? LIGO又为什么成功?我们如何从比原子核线度还小得多的扰动中推知出一对巨大黑洞的合并?在本书中,我们将沿着长长的历史足迹,用文字和数学两种语言,从理论和探测两个方面,来讲述引力波的故事,并对上述问题 以及许许多多其他问题 进行探究。
们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学……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英国、美国……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年代,家庭背景各异,所受教育和职业生涯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从小对世界抱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对科学怀有热爱。《成为科学家》讲述了屠呦呦、钟南山、张益唐、王贻芳、常进、鲍哲南、颜宁、许晨阳、莉丽莎·兰道尔、马克·麦考林这十位现在国际知名科学家的“人物故事”。真实呈现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科学启蒙的认知过程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艰难与突破。书中的科学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屠呦呦“不喜欢场面事儿,只想研究青蒿素”;钟南山说“我们要讲真话,对得起病人”;发明人造皮肤的鲍哲南觉得“工作对我是一种追求,但家庭对我更重要”;生物科学家颜宁告诉学生“有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近期新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拿定主意要在自己的房屋里转一转,他要穿着睡衣和拖鞋,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引领我们做一次有关另类居家生活的美妙远足。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一部爱情、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