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态与环境问题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不断增长,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脆弱。二氧化碳在时空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空间上,碳元素在有机界和无机界来回穿梭,从空中到海洋再到地球深部,循环不止。在时间上,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跌宕起伏,谱写了一曲恢弘的乐章。 要了解碳循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最好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碳宝历险记》这本书于是应运而生。这本书就是要为小朋友乃至广大科普爱好者,讲述碳宝家族复杂的循环体系,为全面理解目前地球和全人类面临的碳排放问题提供背景知识和独特的视角。
在199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后,法国著名摄影师扬 阿尔蒂斯-贝特朗走遍全球,于十多年间乘坐直升机飞行数百万公里,在超过100个国家拍摄了30余万张航拍照片,精选出有意义的200多幅,汇成这部极具分量的大型摄影画册。 在本书的所有图片中,几乎每一张都有人类的身影。即使图片上没有出现具体的人,也会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这是一本与人类紧密相关的摄影图集,引导人们思考我们应该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地球。 每一张大图都在章节中以缩略图附上图片说明的形式,讲述图片背后有关历史、地理、生态和人文特性的故事。内文收录尼古拉斯 斯特恩、珍 古道尔、西尔维娅 厄尔等13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环保人士的文章,用实例丰富的文字,为读者讲述有关气候、农业、水、能源等地球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面临的境况,阐述他们如何看待人类
内容简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已由点到面逐步启动,垃圾分类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生活垃圾分类科普读本》根据中央精神,以住建部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为基础编写
本书首先介绍了环境的基本定义和我国的美丽河山,之后分别阐述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及其各自特点。重点介绍了水、土壤、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目前面临的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本丛书包括《垃圾分类》《生活节水》《低碳生活》《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和《远离雾霾》6个分册,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环保常识和小妙招,旨在传达新鲜有趣的环保科普理念,让读者行动起来,从身边点滴做起,轻松养成更低碳,更绿色,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珍爱地球母亲,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生活,环保从我做起。
尘埃,大自然的毫末之物,却从宇宙诞生之日开始,就影响着一切。就宏观而言,星系的成形、地球的诞生、生物的灭 、城市的消失,大气的升温等都与尘埃脱不了干系。就微观而言,干奇百怪的尘埃竟然是无数微生物充满诗意的栖居地,也是制造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细细观察,一沙一世界,它像《黑衣人》中猫咪的铃铛一样别有洞天。 陈芝仪编译的《奇妙的尘埃/新知文库》作者汉娜·霍姆斯采访了诸多领域的专家,为我们奉献了一次令人心醉神驰的奇妙之旅。作者文笔清新,宇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孺慕与关怀,也诉说着“尘归尘、土归土”的偶然与宿命。
本书是垃圾分类系列图书的小学版,本书以垃圾分类知识为主,结合相应的其他知识,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循环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基础知识,使小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实现对小学生关于垃圾分类的科普教育。本书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趣味性,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体现了公民教育、素质教育的特色。
城市环境生态学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其专业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城市环境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近些年 对此研究才刚刚起步, 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但是城镇化过程引起的城市污染、生物多样性丢失、孤岛化、破碎化以及物理环境的改变已经 显著。因此,引入 化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研究种群和物种水平、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对城镇化的响应。关注人类的城市生态学,保护城市中的生态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本教材能够弥补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城市环境生态学的空缺,有利于增强该专业的生态学素养和生态学思维,使规划不只是对空间和物质的规划,而是 多地关注对空间、物质和生命的协同与保护。
本书主要介绍了流域水污染环境风险SARM分区时空管理模式、流域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构建及流域水污染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展开水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及SARMIS的应用研究,用以验证管理模式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平台的实用性,旨在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和理念,构建符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流域水污染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和综合评价体系。 本书具有科学的水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完整的风险动态分区、峰值分区和区域风险综合评价体系, 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可供水污染环境风险管理人员、信息平台构建人员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以通俗的文字、活泼的版式使农民朋友了解低碳的意义和低碳知识,介绍在农村如何进行低碳农业、低碳工业生产,开发低碳能源和服务业以及日常生活中低碳节能的方法。*后一章还列举了国内外低碳小镇的一些成功做法。本书对普及我国农村低碳知识、指导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科普读本。
本书首先分析了北京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植物滞留PM2.5的机理。根据北京市2009年绿化普查数据,选取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应用频率较高的60种植物,包括32种乔木、26种灌木、2种藤本,进行了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评价研究。同时对叶片表面颗粒物进行电镜观测,分析叶片表面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规律,进而评价北京市绿化现状对PM2.5消减能力。同时本书还真对不同绿地类型内典型植物配置群落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公园内绿地空气PM2.5浓度连续监测数据库。优化与构建了消减PM2.5能力较强的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高英杰、唐在林编著的《绿 保从我做起丛书》用趣味漫画诠释科普知识,传达全新的科学学习理念,教会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感知自然的奇趣、科学的奇妙,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垃圾分类》是《绿 保从我做起丛书》的分册之一。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垃圾分类对于绿 保的重要意义、实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法、科学利用可以变废为宝、要养成对随地废弃垃圾说“No”的好习惯、国外垃圾分类的经验分享等精彩内容。 《垃圾分类》旨在普及环境知识,倡导环保理念,适合所有对环保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
气候变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我们中很少有人会问:“ 气候变暖之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本书援引大量具 性的 研究成果,带领公众去探索十万年后地球的生态环境,并澄清了与气候变暖相关的重大环境趋势。 ◇ 气候变暖并非 发生的“ 污染危机”。若非20亿年前的“氧化”浩劫,人类与现代蟑螂的祖先将无法存活于这个世界。 ◇ 气候变暖,关系到漫长的未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的影响范围 不只是一两百年,而是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并不是头位严重的问题,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糟糕后果是海水酸化、海洋生物灭 、气候鞭尾效应( 气温骤然飙升后缓步下降,进入长期的冷却过程,直至回复到工业革命之前的温度)等现象。 ◇ 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严重改变大气,一个人造的地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涉及面 宽广。本书共23章,分为六篇,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生物圈,逐层介绍各个生态学分支。 篇介绍了陆域和水域的生物群系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自然选择,是全书的基础;第二篇介绍生物通过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包括如何调节体温、如何获得水和节水、如何摄取能量和养分以及生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篇通过探讨种群的分布、多度、动态、增长及生活史,介绍种群生态学的相关概念;第四篇总结了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包括竞争、相互利用、互利共生;第五篇提升到群落和生态系统层面,介绍了环境和干扰对物种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陆域和水域的初级生产模式和能量流动、生物圈的三大养分循环和养分固持, 介绍群落的演替和演替机制;第六篇则介绍了大尺度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学、地理生态
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编著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自然文库》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 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 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n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n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